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你帶娃坐高鐵或飛機出行了嗎?據媒體報道,不少家長直言帶娃出行「壓力山大」,除了要照顧幼兒,還要時刻小心吵到旁人,一路上真是戰戰兢兢。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場合小孩哭鬧的話題一直頗有討論度。「小孩哭鬧太正常了」「出門在外,將心比心」,理解之聲不少,但也不難看到另一種「嚴苛」的輿論傾向——公共場所哭鬧的小孩就是「熊孩子」,「熊孩子」背後必有「熊家長」。加上社交媒體不斷放大「高鐵孩子吵鬧」的個例,加劇了某種刻板印象,更搞得一些家長「負罪感」滿滿,生怕因孩子吵鬧招來白眼,乃至被拍視訊「公開曝光」。稍微控制不住,就趕緊帶著孩子往餐車或者車廂連線處躲。這般情景讓人無奈嘆息:帶孩子出門怎麽就這麽難?
既為公共場所,理當接納所有群體。孩子安靜懂事,當然招人喜歡。「孩子鬧不鬧騰,關鍵看家長怎麽管教」,這話道理上也沒錯。但必須承認,嬰幼兒有其年齡段特性,嬰兒放聲啼哭,低齡幼童吵吵鬧鬧、蹦蹦跳跳皆是天性使然,在陌生的公共場所,尤其是像高鐵、飛機等相對封閉受限的空間,能夠克服一定不適感、做到嚴格控制自身行為和情緒,完全不打擾他人的,終歸是少數。家長引導無果,急得滿頭大汗,恐怕也是大機率事件。對在公共空間亂吵亂鬧的大孩子,當然不能聽之任之,但對幼兒哭鬧毫無容忍度,動輒貼「熊孩子」「熊家長」的標簽,就有些武斷了。
置身公共空間,小孩子可能哭鬧,與某些人想要靜靜,其實算不上多麽了不得的沖突。與其說這是一道絕對的是非判斷題,倒不如將之理解為開放的文明考題。所謂文明,必然意味著對於雙方皆有的行為約束。若只談權利,不講義務,時刻想著個人權益最大化,追求自我絕對舒適,而不顧及他人的現實困難和合理訴求,只會放大矛盾、加劇摩擦,讓場面更加難堪。誠如有網友反問的,如果成年人都不能有絲毫容忍度,憑什麽去要求小孩絕對安靜?
換位思考、相互理解,這是公共場所的規矩和禮數,亦是破解哭鬧僵局、避免矛盾升級的良方。家長帶娃出行,即便是嬰幼兒,如果孩子長時間吵鬧,當然不能「擺爛」「躺平」,要向周圍的人表達歉意,盡快安撫好孩子,或者帶到人少的地方玩一玩、哄一哄。而另一方面,其他人也要看到家長的努力、體諒他們的難處,對非主觀故意的打擾有一定理解。畢竟,誰都是從孩子長大的,也都可能有帶孩子出行的那一天。
孩童被喻為祖國的花朵,對他們的哭鬧有基本容忍度,營造一個更友好的大環境,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樣子。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