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不要說話。
每一代的環境和遇到的問題不一樣,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自然想法和要求不一樣。在獨生子女政策之前一般都是要生很多胎的,因為孩子的成活率問題。過去有專門埋小孩的墳山,可見有多少孩子夭折。那時候孩子就是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哪天死了一個也沒那麽當回事。你說傷心嗎?當然也會的。但是人在明知道孩子不是個個都能活到成年的情況下也是有準備的。所以,那時候孩子不會精細化帶,也沒那個空啊。
後來醫療條件好了,獨生子女制度能推行還得依賴於孩子的成活率高了,不然怎麽罰也不會行的。被隨便養大的父母們開始精細一點養孩子了,有個頭痛腦熱知道要去醫院了,但我們小時候基本也是被散養的。原因是我們小時候馬路上沒幾輛車,也沒有那麽多人販子,周圍的人都是認識的,有個外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到我們自己生了孩子,除了養活以外還有教育,還有營養衛生。在我自己小時候每天有個雞蛋吃有杯牛奶(奶粉沖的)喝就是很好的營養了,和現在不好比,但那時的條件就是這樣。現在呢,要講究肉蛋奶,講究比例講究維生素ABC啥的,因為現在有這些物質條件了可以講究講究了。
這就是環境的差異,條件的差異,造成的想法的差異,我們得理解這個差異。老人說我們以前怎麽養孩子,也有一部份是表達的需求,每個人都是有表達欲望的,不跟人講話也是要憋死的。那麽老人對現在的世界不那麽了解了,在聊天的時候說說自己過去也是正常的。聽著就好了,不要急著反駁。
很多時間,人表達過了也就表達過了。就跟女人哭過了吐槽過了就好了一樣。這時候你一反駁,這就是要吵架的節奏。很多女人都知道,女人在家抱怨一下男人就跟你講道理。你本來只是發泄一下瞬間就被點爆了。對吧,這個感覺能體會的吧。那麽老人也是一樣,給予充分表達,不要著急反駁。
有人說我家老的可不是說說,他們真的會這麽做的。那就得經常講故事呀,比如說說同事家孩子發生了什麽事,同學家孩子遇到了什麽事,報紙上說了什麽事,潛移默化。人在聊自己的事的時候有一種本能的防禦,在說別人的事的時候就不會有這層防禦,所以用別人的事來引導是個合適的方法。
一家人在一起是慢慢磨合的,連新車都有磨合期呢,人也是一樣的。說話做事都不要急,不用你一槍我立刻就來一劍,畢竟婆媳還是要長久相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