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個媽媽出門永遠偷偷走,我發現媽媽不在了哭到絕望,到現在30幾了還不能釋懷的孩子。
所以我絕對不會偷偷走,我也不會讓我老公偷偷走,也不會讓育兒嫂偷偷走。從我女兒出生起到現在,不管她聽不聽得懂,明不明白,我和我老公都是讓所有人以下面這種方式跟她告別的。
現在一歲半不到,不管是誰出門,只要跟她說拜拜,她都會揮揮手,說拜拜加飛吻。再見面的時候也會揮手或者擁抱打招呼。
先舉幾個例子:
1、去遛狗:
一開始不讓我們去時:耐心安撫,找個她平時最喜歡做的事情,最喜歡玩的玩具,最喜歡的故事書,最喜歡聽的歌最喜歡跳的舞,然後告訴她「狗狗要出去尿尿了,你和米妮玩一會/你看一下熊爺爺的那個書,我就回來了」。
等她比較註意力分開的時候,說「那我走咯,拜拜咯」,然後我們會從院子的門帶著狗出去。也不會趁她註意力分開的時候就偷偷走。
一開始她聽到拜拜,還是會跑過來,不讓走,然後我和爸爸都會很耐心地再繼續重復講,她做一下自己喜歡的事情,狗狗尿尿完了馬上就回來。直到她接受為止。
這個解釋的過程會越來越短,其實沒有幾天她就會變成,只要看到爸爸媽媽帶著狗狗從院子的門出去,就知道是狗狗要出去尿尿了,就會立刻笑著跟我們拜拜。
2、爸爸去上班
我是在家工作的,但是爸爸每天都是要去上班的。我女兒對爸爸的依賴完全不輸給我這個媽媽,可能是因為照顧她的時間比較平分吧,她非常非常舍不得她爸爸。
早上她醒來後爸爸就已經幾乎準備好要去上班了,一開始她是很不情願的。
同樣,耐心給她解釋,「爸爸要去上班,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你午覺睡醒了之後、我們出去和小朋友們玩一會,然後爸爸就回來了」。
雖然她還不懂上班是什麽意思,也不能接受,但是我覺得還是要一直告訴她,讓她知道爸爸是去上班了。
由於她不能理解上班這個事,所以我還需要一直跟她強調,「爸爸這個時間去上班,爸爸先走,然後媽媽帶你去學校找你最喜歡的 Maria 老師,還有余老師、陳老師、劉老師,她們會和你一起跳舞,講小蜘蛛的故事給你聽」。然後她一聽,反應就很容易變成「好的好的,爸爸拜拜」,讓她知道在爸爸走的這段時間,她不會孤單無聊的。
3、媽媽從早托學校離開
我們去早托玩的早,6個月就去了。一開始還要母乳,她也比較依賴我,我和育兒嫂一直都是陪著的。後來等到一歲多的時候我就開始鍛煉她早上那段時間習慣離開我了。也就是我只是送她去就離開,去做我自己的工作,阿姨在學校守著,讓她自己玩,只是看看她需不需要吃點心有沒有拉臭臭。中午在學校吃好午飯我去接她。
我會跟她講「你去玩吧,玩得開心,你吃好了午飯媽媽就來接你了,我保證」。
一樣的,一開始她也不讓我走。雖然學校裏有很多讓她分心的老師、小朋友和玩具,她也超級喜歡那裏,但是她依然一步三回頭舍不得我。
我頭一兩天是這樣做的的,跟她說「你先玩一會兒,媽媽需要去工作一下,你們講完故事的時候媽媽就來看你」。然後阿姨和老師會陪她玩,我不會走,我會坐在會議室消失一會,讓她玩,然後她們故事時間結束我又出現陪她玩一下。
然後再跟她說,「阿姨陪你吃點草莓好嗎,媽媽要繼續去工作了,你和老師們唱完再見歌的時候,媽媽來接你」。
這個適應過程其實沒有很長,因為學校過得太充實好玩了,所以兩三天她就可以很開心地跟我再見了。
我總結一下:
一、說清楚去哪裏,不要撒謊
不管是家裏任何人,出門工作、出門遛狗、育兒嫂下班回家,以及早上開車送她去早托我離開的時候……從出生起,我們都會跟她講,我們是去幹什麽了。
所以她很快就能分清楚,爸爸媽媽穿什麽衣服、拿什麽包、有沒有帶狗狗、有沒有拿車鑰匙……分別是去幹什麽的。
二、離開時間從短到長
職場媽媽出門上班時間比較長,建議提前適應,不要一下子就離開8個小時以上。在回歸職場前,用一段時間去告訴孩子你要去上班,但是只是出去一會就回來。然後慢慢拉長這個間隔。
爸爸有一段時間也是中午會利用午休時間飛奔回來吃午飯,這樣中間就有一個緩沖。(工作地點離家近的好處)。
可以利用遛狗、散步、買菜各種碎片機會讓孩子適應你要離開的時間。
三、離開時間內要保障孩子的安全感和充實感
這一點很重要的也很關鍵,不要很突然地就把孩子扔給陌生人,比如剛來還不熟悉的阿姨,平時不在但是突然出現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剛認識的早托學校的老師……
連家裏每天都在但是平時不怎麽陪孩子的人也不行,一定要有個孩子信任的人在,然後在有安全感的基礎上再去熟悉其他照顧者。
而且還要確保你不在的期間的照顧者是能夠讓孩子開心度過那段時間的,比如我和爸爸都不在的時候,我很放心我們家育兒嫂,也很放心早托學校的老師,因為她們都對我女兒特別好,我女兒也特別喜歡她們。而且會給她安排很多好玩的活動不會讓她感到無聊,這樣孩子的時間也會過得很快,然後爸爸媽媽就又出現了。
四、教她說再見
我覺得這也是我早早帶她去早托學校的一個好處吧,起初我沒有離開,是一直在哪裏陪我女兒玩的。她每天都會在學校觀察別人去上學的時候怎麽和老師說hello和早上好,放學的時候也會看無數遍每一個孩子和家長同老師說好多遍的再見。
平時的繪本和兒歌裏面也會有打招呼和再見的內容,每天每天學習就更加覺得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很容易明白說再見不是爸爸媽媽走了就不見了。
五、承諾什麽時候回來就信守承諾
我建議不要和孩子說得太抽象,比如「我就出去5分鐘」,「我就出去一會會兒」,這樣孩子不好理解。
用孩子每天做的事情來說比較合適。
比如我如果出去5分鐘,我就說你吃完這個橘子我就回來,有時候她沒吃完我就回來了她就知道我沒有騙她;
比如我需要出去一兩個小時,我就算準了大概是她吃午飯的時間,或者吃完午飯的時間,我就說「等到你吃午飯的時候/你吃完午飯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
比如我要出去四五個小時,那我就在她睡午覺前跟她說,「一會兒你睡兩個小時午覺,睡醒了阿姨給你喝奶,然後你再找好朋友玩一會兒,媽媽就差不多就回來了,陪你一起吃晚飯」…
我覺得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有概念,你會什麽時候回來,然後你準時在那個時候出現了,你下次再離開的時候,她也會覺得你會準時回來的,她就不會那麽焦慮。
六、在一起時的認真陪伴
孩子不希望爸爸媽媽走,不就是希望爸爸媽媽都陪伴自己嗎。所以不論什麽時候,只要爸爸媽媽認真陪孩子玩,孩子都是覺得超幸福的。
一天裏面要離開孩子一段時間,那沒有離開的那段時間就要盡可能的滿足孩子。不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自然更難接受爸爸媽媽的離開。
其實不只是孩子,人的一生都是這樣的,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以及相處模式的改變,都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焦慮和害怕。
人越是在有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去融入新的環境,換工作也好,交朋友也好,找伴侶也好…心裏越是有底才會越勇敢。
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給過我這樣的安全感,但是我會保證我的下一代能擁有滿滿的安全感,有面對外界的勇氣。希望能與各位爸爸媽媽們共勉!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