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1-6歲,孩子 會有一個「空間敏感期」。
這時候的孩子會對各式各樣,形狀各異的狹小空間感到好奇,並想用頭或者手指等身體任何一部份去衡量,感受。
無論是孩子喜歡戳蒸籠,還是喜歡鉆大衣櫃裏躲貓貓,都是孩子用身體來感受空間,從而不斷滿足對空間的感知。
透過一次次的探索和體驗,感受出這個是個立體的世界。
這些行為指向的是孩子未來的空間感及空間想象力。
空間敏感期,家長怎麽做?
1、在保證孩子的安全情況下,不刻意阻止孩子對空間的探索。
在保證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環境,自己在附近看著孩子。
孩子有情況的時候過去幫忙,如果只是小小的角力,大人也不必反復叮囑,孩子會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只是一點小困難,大人就鼓勵孩子自己克服。
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周邊很「危險」訊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危機感,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失去了讓孩子學習自我保護的機會。
危險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與其教孩子逃避危險,不如教他如何應對危險。
曾在公園看到一位小朋友,沿著花壇旁邊的台子走,家長在旁邊扶著,一直提醒危險危險。
孩子想甩開媽媽的手,但是沒甩開。
我當時看了台子,其實很矮,旁邊也都是小草,即使摔下來也不會有大礙。
作為媽媽,我理解她擔心孩子,但反復叮囑,孩子很難靜下心來感受及應對危險。
如果實在擔心,不妨告訴孩子,怎麽保持平衡;如果摔了,怎麽讓頭部受傷最小......
2、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讓孩子探索。
1)玩建造遊戲
給孩子準備一些樂高、積木、拼圖之類的建造遊戲,讓孩子在玩中具體的理解形狀與空間。
2)與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
給家裏的桌子蓋上長長的桌布,讓孩子在飯桌下,衣櫃裏,窗簾之類的地方尋找藏身之所;
3)給孩子準備小帳篷,或者是用紙箱做各種造型。
搭建過程中還可以請孩子參與,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4)帶著孩子到戶外活動。
比如滑梯、蕩秋千、攀爬之類的。
3、與孩子在日常溝通時,多使用描述空間的詞匯。
比如:
今天杯子裏的水是滿的;
襪子在寶寶的右邊;
這個房頂是尖尖的還是圓圓的呀?
蘋果和西瓜哪個更大呀?
還可用繪本或者是家裏的小玩具模擬場景,給孩子講故事。
如:小猴子跳了跳,很快就蹦到了桃子樹下。它後面的小兔子跑得很慢,離小猴子越來越遠了......
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了解物體間的空間關系,提高孩子的空間思維。
最後,如果孩子確實已經幹了一件「大事」。
以下提供緊急處理的方法(來源:央視網):
1、防止孩子窒息是第一位的。如果孩子身體懸空,一定要第一時間托起孩子身體,以免壓迫呼吸道。盡量安撫孩子情緒,避免掙紮,嚎哭,引發二次傷害。2、及時自救。認真觀察被卡情況,尋找合適角度。孩子頭部往往比較大,身體反而很瘦弱,如果往外「拔」不出來,不如試試身子鉆過去。
3、不要貿然采取「破壞解救法」。特別是被卡在玻璃門窗中的時候,貿然砸窗的話,鋒利的玻璃碎片極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4、及時向120或119求助。
@知乎親子
我是尹建莉父母學堂,家庭教育記錄者,分享者——呱呱
尹建莉父母學堂,超級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創始,專註解決0-18歲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全網1000萬家長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