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透過和孩子相處,明白了一些道理,孩子也可能成為家長的老師,父母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因材施教就要先讀懂孩子,避免從成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對孩子造成誤解。
第一:對於孩子過早進行教育是否有效,如果孩子不感興趣是不是就應該放養孩子?
孩子終於過了3歲了,說話越來越多,愛玩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但就是不愛學習。每次我拿著幼兒教材,在旁邊教她背一首古詩,學習一下單詞或者只是簡單地告訴她一些常識。孩子從來不正面轉向我,不是東張西望,就是低頭玩著手裏的玩具,有的時候還會突然站起來轉兩圈,嘴貝瑞哼哼著自己編的調子,完全沒有學習的專註樣子。
既然孩子這麽不感興趣,我心想自己每天辛苦的教導應該也起不到什麽作用,孩子還這麽小,不如心大點,放養管理吧。
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孩子還待在沙發上玩,不過來吃飯,我指著她愛吃的東西說:「 你不吃,就讓你小姨吃掉了。」 孩子頭也不擡的說:「 好吧,給你妹妹吃吧。」
我特別震驚,原來之前每天給她灌輸的知識是有用的。之前我教過她家庭稱呼之間的關系,比如姥姥就是媽媽的媽媽,奶奶家就是爸爸的媽媽,小姨就是媽媽的姐姐,叔叔就是爸爸的弟弟之類的。但是當時孩子似乎根本就沒有聽我說話,總是漫不經心的玩弄手裏的玩具。 原來並不是像我們父母想象的那樣,當學習知識的時候,孩子必須要全神貫註,目不轉睛。原來孩子可以一邊玩一邊學會這些知識!
之前以為孩子不專註就是不感興趣,於是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這種想法簡直大錯特錯。即使孩子並沒有表現出學習的樣子,只要父母能夠堅持進行耐心的教育,就一定是有效果的。更不能因為孩子的態度就輕易決定進行放養,因為人人都有犯懶的心理,一旦習慣了放養,父母自己都難以再回到雞血的模式上去。
第二:孩子的邏輯性和創造性驚人,作為父母應該好好培養和保護孩子的這種特性
孩子是女孩,和爸爸比較親。下班後經常纏著爸爸一起玩。 有一次爸爸想要去理發,就給孩子說:「爸爸頭發長了,需要去趟理發店。」 孩子不太高興,走過去給爸爸說:「爸爸,你別去理發了,你已經夠帥了! 」她爸當場樂的花枝亂顫,就真的沒有去理發店! 孩子還這麽小,按照通常的邏輯,我以為她會說「爸爸,你別去了,陪我玩吧。」或者「 我喜歡和你一起玩,你明天再去吧。」之類的。完全沒有想到孩子的表達如此討巧,關鍵是真正達到了她的目的:爸爸不去理發了!
孩子的想象力也特別驚人,有一次,我教給她唱five little ducks 的英文歌時,邊給她唱,邊解釋說,五只小鴨子一個都沒回來,鴨媽媽傷心了,就「quack、quack」的叫,小鴨子聽到就都回來了。孩子立馬問:那鴨媽媽說的是什麽? 我思考了一會, 孩子很快說:「 我知道了,鴨媽媽肯定在說:五只鴨鴨都回來~都回來~都回來,五只鴨鴨都回來,都回來——」 孩子一邊說一邊唱起來了。
【小王子】中提到:「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這很少有人記得。 」
在和孩子相處時,如果我們能記得自己曾經也是孩子,如果能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也許就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做出不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