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33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由「渡過」抑郁患者社群主辦、靈北中國公益支持、丹麥文化中心策展的「聯合起來,消除病恥」2024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系列活動「腦抱·擁抱神經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北京798丹麥文化中心舉辦,現場展出了包括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及其家屬在內的創作者們透過頭腦風暴、縫織大腦等創意形式探索自我的140幅大腦自畫像藝術作品,並於當天在位於北京、上海、廣州的地標建築點亮綠絲帶,呼籲社會各方力量聯合起來,消除病恥,共同關註和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年來,青少年已成為抑郁癥高發人群之一。【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調報告】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根據2024年5月釋出的【2024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兒童青少年,首次確診的平均年齡為13.41歲,其中男孩占51%。
值得關註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還未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報告顯示,超過四成(41.8%)的家長在孩子主動求助3次以上才帶其就醫,62.8%的家長認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診延誤。「抑郁癥的早期發現和辨識很重要。青少年處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可塑性強,越早發現治療越好,對他們的成長和人生的影響越小。」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任、重慶醫科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系主任況利教授表示,「家長應積極學習和掌握抑郁癥相關知識,密切關註孩子的情感和行為變化,尤其是當孩子多次表達心理困擾時,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避免延誤診療,錯過了最佳幹預視窗期。」
抑郁癥患兒家長同樣面臨心理問題的挑戰。報告顯示,有20.2%的家長有高抑郁風險,是全國普通人群的4倍,有近半數家長(49.20%)感受到重度照顧負擔,這不僅影響了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對家庭整體氛圍產生了負面影響。況利教授表示,「心理健康問題不分年齡,患兒家長也要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科學照護,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病恥感是精神健康領域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根據【柳葉刀】雜誌的一項研究,80%的受訪者強烈認為病恥感和歧視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為避免潛在的歧視,抑郁癥患者可能會選擇獨自面對,從而延誤診斷和治療,不利於心理健康的恢復。
「青少年抑郁防治首先要破除病恥感,正確認知需多層面多視角的共同支持。」況利教授認為,「在社會層面,我們要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郁癥,放下偏見、歧視和指責,讓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和家人獲得溫暖;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引起重視,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盡量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學校層面,目前國家也已出台了政策,加強學校在青少年抑郁癥方面的預防和幹預。」
南方+記者 嚴慧芳
【作者】 嚴慧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