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新晉一年級的小學雞,最近玩的時間少了很多,但也因為時間少了,加上今年都在自己的城市裏「向內探索」所以最近幾個月玩的東西都走在一條不太主流的路上,在這分享一下:
今年整個春天和夏天都在廣州老城區裏走,穿梭在一街又一街的騎樓群之間。
每一棟騎樓她都想進去看看,樓梯在哪,窗戶為何換成普通鐵窗,趟門外角門上的雕的花鳥蟲。。。最後是做著白日夢想要我買一棟騎樓給她。
還好她沒說買騎樓給她住還是給她玩,我就先下手為強,買了騎樓模型給她砌著玩。
手裏有樓:
一棟 「唔多閣書屋」 [1] 一棟 「無枉館照相館」 [2] ,粵語地區朋友可以體會名字裏的小小詼諧。
在拼裝上,沒有多大難度,看圖紙拼裝是最簡單的玩具了,小孩給一點點耐心,大人給一點點幫助,很快就能實作擁有騎樓的夢想。
而且這種拼裝模型,只要拼好了一個,其他的款式也就大同小異。 這款模型我自己覺得最吸引小朋友的,應該那些可以活動的窗戶和趟門,給單純只是拼好了的一棟騎樓多了那麽一點點的動感。
如果是動手能力不太好的小朋友,可以先買個兩層高的,自己慢慢拼著玩。拼插不進的地方,請家長幫忙稍微動一下手。等真的有興趣很喜歡,再買個三層的。
我想著在娃的房間墻上裏搭建一排騎樓群景觀,三不五時買一個獎勵她自己拼來玩。一年級小孩對這種玩具已經完全可以駕馭。
除了騎樓群,我們今年還去了幾次陳氏書院,小孩被嶺南建築上紛繁復雜的灰塑陶塑給驚呆了。
看長著魚尾的瑞獸:
屋脊上探頭探腦的小獅子,
民間或神話故事的雕刻:
以及一不小心看到個灰塑大叔在屋頂跟你比耶,樂趣無窮啊~
把屋頂吻獸帶回家:
她聚焦屋頂正脊兩端的「大魚」,因為太顯眼了:
回家後給她翻小時候看過的「我的家在紫禁城」,
以及一些我自己在了解建築的工具書:
順便帶去博物館看看的巨大鴟吻構件,
知道大抵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因為地緣環境和時代以及社會等級的不同所以吻獸的形象不太一樣。
就差擁有一個在手了,馬上安排:
給她在陳家祠文創買了另一個不到40塊的木板拼插模型,讓她自己動手拼砌擁有一個。
其實店裏還有樂高的「獨占鰲頭」,而我看中這個是因為,拼完後還可以讓娃自己塗上顏料。
但我們還沒砌完,一天砌一點,一不小心又到上學日了,下方貼個上色圖:
待之後上完色後,她就能擁有她自己獨一無二的屋頂吻獸了。
如果上色效果還行,再買一個邊上色邊拼好,找一根木條,看看能不能做成一個完整的東西鴟吻構件。
而這種木板拼插模型也沒什麽難度, 只要記得按照說明書步驟,按編號拆出零件就不容易弄錯。 某些難拼插的地方大人幫個忙就行。
結合看過的書和娃奇奇怪怪的關註點,我經常要幫她拆分建築元素並找到相關的玩具來玩。
比如娃還好奇過鬥拱是怎麽拼接的:
拆分建築構件初體驗:
七月份的時候給她買了一個小小的鬥拱積木來玩,她那段時間拆拆拼拼了無數次(甚至拆爛了兩個零件!),
然後就練就了一出門就習慣性看路邊的那些牌坊和中式建築的鬥拱是真的還是假的。。。
不滿足於手上唯一的一個鬥拱,娃一直想要我買個更大更復雜的,或者一個轉角的鬥拱給她砌。
可是復雜又品質好的實在太貴,我就只能把它當做未來經濟寬裕時的願望清單之一啦:
除了這種必須得買才能得到的建築元素玩具,娃還會自己做滿洲窗和花地磚,不知道這些算不算玩具,反正在我眼裏她就是在玩。。
其他:
說起搭房子,貌似是每個小孩從小就喜歡做的事,只是小時候用積木,長大了可能喜歡更加具像化或者更接近實物的玩具。
記得娃幼稚園的時候老師要求用紙盒做房子,當時娃就做了一個騎樓和蒙古包。
紙皮蒙古包很粗糙,但我家有一個時間更早也更精細的椴木板模型,是大人和小孩一起砌的,當看明白一個精細的建築結構拼裝,也可以讓娃很自信地用紙皮也仿一個簡單的。
我們的建築類模型玩具並不多,更多的都是自己想辦法用紙皮做:
所以無論是自己做的還是買來的玩具,希望以後還能發掘更多這種與房子有關的玩具和玩法跟娃一起玩吧!
@知乎親子
@知乎好物推薦
@新視也
文中提到的玩具以及書籍:
有西關大屋和騎樓群兩種嶺南建築模型
· 陳家祠「鰲魚」吻獸木質模型:
淘寶搜尋「廣州工藝美術文創店」就能找到
參考
- ^ 「唔多閣」音同「唔多覺」,就是不太覺的,不顯眼的意思。因為要同「書屋」名稱搭配,所以把「覺」換成粵語同音字「閣」。
- ^ 「無枉館」音同「無王管」,意思為沒人管,沒人理 的意思。因要和「照相館」名稱搭配,所以換「管」換成粵語同音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