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社會生存資源,和他的情緒狀態,往往是息息相關的。
我觀察到一種現象,那些家庭條件很差,沒什麽錢,從小生活條件就很艱苦的孩子,他們跟家裏的關系通常不太好。
而那些家庭條件很好,生活一直很富足的家庭長大的小孩,通常都沒有什麽心理困擾,他們跟家裏的關系也會很緊密。
當然,對於一些富裕的家庭來說,可能會面臨很多其他問題,但是對於疼愛孩子這件事情來講,他們通常都做得很好。
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基礎越好,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往往就越好。
唯物辯證法裏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你看很多家庭裏,為什麽有的父母非常暴躁,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情緒管理能力很差,而是因為他們承擔的壓力太大了——生存的壓力、工作的壓力、金錢的壓力,甚至是健康的壓力。
當孩子的父母承擔著大量的生存壓力時,自然就那麽多的心力,跟孩子好好溝通了。
而很多有錢人,他們哪怕不工作,生活得也都不錯。
所以他們本身的生存狀態就是很悠閑、很愜意的。哪怕他們參加工作,投入的時間也非常有限。
比如說一個老板,當他的事業能夠自動運轉之後,他只要不時去公司看一眼,然後就可以早一點回家了。
他本身的狀態非常好,沒有什麽內耗,而且非常有安全感,因為財富會源源不斷地湧入。
他有自己的財富系統,可以承擔很多的風險,有極強的抗風險能力。
因此,他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肯定就是一個很有安全感的人。
劉德華曾在一個采訪中提到,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學承受很大的壓力,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快樂樂的成長,所以給孩子找了一所不需要考試的學校。
每天的學習都很輕松,有豐富的娛樂時間,回家之後也沒有什麽作業,不需要考試,學習生活很快樂。
相比之下,那些從小就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被留在村莊裏的孩子們,他們沒有人管,沒有愛,生存狀態怎麽可能是一樣的呢?
還有一些家長會覺得學習特別重要,瘋狂地逼迫孩子,孩子只要沒考滿分,就開始批評孩子,開始攻擊孩子。
你覺得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
為什麽有的人長大以後,成家以後也不快樂,總是戰戰兢兢的?就是因為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傳遞給他那種緊張感。
他的父母為什麽給他這種緊張感?因為他的父母就沒有松弛感,生活總是充滿了緊張。
那麽,怎麽才能夠給一個人帶來松弛感呢?其實就是要建立經濟基礎。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但是有了經濟基礎,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安全感一定是更強的,他的松弛感一定也是更容易獲得的。
他一定更敢於做自己,也一定更敢於拒絕別人的。
所以,我非常不認同「只要追求內在的寧靜,一切的外在東西都不重要」的觀點。
事實並不是這樣子的,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上,很多時候你就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你不可能完全不需要,除非你真的住在寺廟裏隱居了。
只要你還生活在社會之中,你還有消費的欲望,還有想買的東西,你就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當然也不是說你一定要大富大貴,一定要有多少的資產,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