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聽我一言!我剛看完一本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每個情節都緊張刺激,角色一個個鮮活得像是你身邊的朋友。它帶來的閱讀體驗絕對不止是打發時間那麽簡單,而是一場深度的心靈之旅。不看這本書,真的會錯過很多精彩!趕快加入我,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世界中吧!
第一章尊重孩子的生活習慣,締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孩子為什麽愛打扮、愛照鏡子
叛逆期案例
莉莉在讀小學時,成績一直很優秀,畢業考試時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升入了初中,全家人都感到很驕傲,對這個漂亮的小姑娘寄予厚望。莉莉似乎也很爭氣,初一上學期依然保持著全班前5名的好成績。可是到了初一下學期,情況發生了變化,莉莉的成績迅速下滑——她變得愛打扮了,每天早晨上學前都要在鏡子前待上10多分鐘照來照去、塗塗抹抹。學校上早自習,早晨時間本來就比較緊,可莉莉卻花費了不少時間在打扮上,一絲不茍地梳理頭發、塗抹指甲……有時看看時間不早了,就幹脆不吃早餐了。放學後也是如此,一進家門就鉆進自己的房間裏照起鏡子來,直到媽媽喊她吃飯。為此,媽媽經常嘮叨她,她卻以一句「你煩不煩啊」來回應媽媽。
有一次吃飯時,她得意地對媽媽說班裏其他女生都不如她漂亮,她也比其他女生接到了更多男生的「紙條」。媽媽聽到這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批評了她幾句,說她不用心讀書,就知道把心思花在打扮上,將來怎麽可能考上重點高中。沒想到一聽這話,她就急了:「我的事兒不用你管,真是老土!」
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了,沖她嚷了一句:「怎麽跟你媽說話呢?真是沒大沒小了。」沒想到莉莉把筷子一放,飯也不吃了,跑到自己房間裏關上了門。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青春期的孩子都愛美,媽媽應給予尊重,合理引導
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都比較愛打扮,其實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大多數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比較愛美,因為他們想引起別人的註意,想讓別人多留意自己、多在乎自己——尤其是對異性而言。所以他們就盡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好看一些,這一點在女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當然,孩子愛打扮,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適度的打扮,給人漂亮、大方、舒適的感覺,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有好處。穿著整潔、打扮漂亮,就很自信;衣冠不整、穿著邋遢,就容易自卑。但打扮也應有度,如果孩子過分註重打扮,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那麽家長就要註意引導。當然,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青春叛逆期,所以家長對孩子註重打扮的事情不要全盤否定,而要註意方式方法,否則一味批評、禁止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我們來分析一下例子中莉莉的情況。莉莉是個漂亮的姑娘,而且小學時成績很好,因此成為了家人關註的物件,一直在贊美聲中成長。升入初中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莉莉不知不覺進入了青春期,知識的增長、視野的開闊以及交際範圍的擴大,使她在心理上漸漸起了變化。這些因素強烈地刺激了她的愛美之心,她不僅希望自己在成績上受人關註,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容貌引人註目。因此,她變得十分愛打扮,甚至不惜為此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直至影響了成績,引來了媽媽的批評。但媽媽的批評並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導致了莉莉的叛逆行為,原因何在呢?
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在於媽媽並沒有正視孩子青春期的這種變化,只是簡單地批評了事,這自然會引起莉莉的反抗行為。如果媽媽能以談心的方式,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件事,並耐心、合理地引導莉莉,想必事情將會是另一種結果。
總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青春期的孩子愛打扮,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媽媽對此應當給予尊重,合理引導。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尊重孩子,合理引導,允許其適度打扮
前面講了,青春期的孩子愛打扮是一種正常現象,父母不必為此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妄加批評指責。而應當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和孩子進行談心式的溝通,爭取得到孩子的理解,然後合理地引導孩子打扮,甚至幫助孩子打扮。讓孩子打扮得有素質、有品位,這樣的孩子看起來才更有內涵,更容易受到別人的關註與認可。
王女士是一所中學的老師,而他的兒子小軍正在該校讀初二,細心的王女士發現兒子最近特別愛打扮。每天早上上學前,小軍總是要站在鏡子前,花上半小時的時間來搗弄他的頭發。小軍先是用水輕輕地把頭發打濕,再把摩絲輕輕地塗在頭上,然後再用梳子小心翼翼地把頭頂上的頭發弄得根根豎起,像瘋狂生長的叢林。更令王女士搞不明白的是,小軍還總喜歡上課遲到幾分鐘,等所有同學都坐好後,他才大搖大擺地走進教室,似乎就是為了招搖過市,引起其他同學的註意。
有關這事兒,任課老師向王女士反映了多次。王女士對兒子的這種行為十分生氣,但他並沒有叫來兒子訓斥一通,而是在一個周末和藹地和兒子進行了談心。王女士首先誇贊兒子長得越來越帥了,然後自然地談到了他的發型上。王女士對兒子說:「老師和同學們也都註意到了你的發型,他們對你印象深刻,但卻並不欣賞這種發型,因為這顯得有點兒另類。」小軍聽到這裏有些詫異。媽媽接著說:「其實你可以用摩絲定定發型,這樣顯得精神,但是沒必要非得讓頭發豎起來,像觸了電似的。另外,不要再為此遲到了,其實平常同學們都可以看到你的發型的。」
小軍聽到媽媽的這些話,有些慚愧,雖然他當時沒表什麽態,但媽媽事後發現他的發型不再那麽「傲然挺立」了。
王女士很好地處理了兒子的發型問題,而且並沒有激起孩子的反叛行為,原因就在於她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了有效的溝通,而並沒有盲目地批評孩子。這使孩子自覺地接受了她的意見,也很好地維護了母子之間的關系。
方法二:父母要以身作則,不過分打扮自己
孩子的行為習慣受父母的影響比較大,所以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刻意打扮自己或許與父母的日常習慣有關。所以,要想糾正孩子過分打扮的行為,先要為孩子做出榜樣。
小倩的媽媽經營著一家化妝品店,為了自己的生意,她每天出門前都會刻意地打扮一下自己。小倩的媽媽本來就愛美,加上工作需要,她梳妝台上的化妝品常常不下幾十種。小倩就是在玩媽媽的化妝品中長大的,她從小也很愛美,媽媽經常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升入初中後,小倩逐漸學會了自己打扮自己。每天上學前她都要在鏡子前精心打扮一番,還經常偷偷地拿來媽媽的化妝品用。有一次,她竟然打了眼影,搞出兩個黑黑的大眼睛。媽媽發現了,就批評她:「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瞎打扮,趕緊給我把眼影擦掉。」沒想到她卻頂撞媽媽說:「就許你天天抹來抹去,就不準我打扮,真不公平!」小倩說完,悻悻地擦掉了眼影。
媽媽聽到了小倩的那句話,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什麽。原來這麽多年來,小倩一直受到自己生活習慣的影響,愛打扮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了。愛打扮沒有錯,可是小倩卻越來越離譜了,小小的孩子竟然學會大人的打扮方式了,這哪能行?
於是,媽媽先是耐心地向小倩講明了打扮要得體的道理,並決心改變自己刻意打扮的習慣,平時只化淡淡的職業妝,盡量以追求自然美為原則。小麗在媽媽的教導和影響下,也慢慢地有了改變。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家長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有些孩子喜歡打扮,的確是受到了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首先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方法三:引導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
孩子喜歡打扮,目的多半是為了引起別人的註意,尤其是為了引起異性的註意,獲得異性的好感,這種情況就像自然界中的孔雀開屏一樣。有時候,孩子變得愛打扮,有可能是早戀的一種訊號,家長必須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無論孩子愛打扮是出於何種目的,父母都應當告訴孩子,打扮要大方、得體,不能濃妝艷抹、穿奇裝異服,更不能把時間耗費在打扮上,而應當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學習上。現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優秀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穿奇裝異服是為了彰顯個性
叛逆期案例
小偉自從升入初中後,漸漸喜歡上打扮了。不過,他與一般的孩子愛打扮不同,他常常喜歡穿一些奇裝異服,或在校服上搞一些另類的裝飾,畫一些稀奇古怪的圖案。
小偉喜歡穿奇裝異服,但是學校規定在學校學習期間要統一穿校服,為此小偉只好在自己的校服上搞一些另類的圖案。比如校服上衣後背上有一塊是白色的地方,小偉就在上面畫上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這種似乎有些另類的行為,竟然受到了同學們的極力追捧和效仿,在校園裏流行了起來。老師發現後命令各班同學把衣服上的圖案清洗掉,並將此事通知學生家長。小偉的媽媽對小偉的這種行為感到很氣憤,禁不住嘮叨起小偉來。小偉不耐煩地說了一句「真麻煩」,然後不情願地去洗衣服上的圖案了。
媽媽以為此事終於解決了,心裏放松了下來。
可是不到一周,小偉又想到了一種奇怪的裝飾方法——在衣服上打上特制的釘子,拼成圖案或各種各樣的字母形狀。小偉穿著這種校服在校園中穿梭而過,衣服上的釘子閃閃發亮,甚是搶眼,而他也為此出盡了風頭。這次媽媽沒轍了,釘子不像圖案那樣可以洗掉,但如果把釘子拆下來,校服上就會留下一個個小洞,媽媽索性隨著小偉了,背後只能搖頭嘆氣。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穿奇裝異服是為了彰顯個性,媽媽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孩子喜歡穿奇裝異服、在衣服上搞另類裝飾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變著法子搞各種各樣的發型,染發、燙發等。他們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關註,透過標新立異來彰顯自己的個性。這類孩子與愛好打扮的孩子有一些不同,那就是他們更強調打扮另類、個性張揚。他們往往思想前衛,喜歡追求潮流,愛好攀比,喜歡模仿明星等。
對於這類孩子,父母更不能單純地依靠說教和批評來迫使孩子作出改變,而要找到孩子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原因,然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當然,對於這類問題父母也不能「一刀切」,個性的張揚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孩子的創造力,彰顯了他不拘泥傳統束縛的個性,這有利於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父母在尊重的基礎上適度引導既可。比如例子中的小偉,他之所以喜歡那樣打扮無非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吸引同學們的註意。他在衣服上畫圖案以及在衣服上穿釘子的行為的確有一定的創意,只不過用的地方和環境不太適合。媽媽可以在肯定他的行為的基礎上,引導他將這種創意用在別的地方,比如繪畫、黑板報、創意比賽等方面。這樣,自然就不會導致孩子的叛逆行為了。
當然,也有一部份孩子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他的內心缺少溫暖和父母的關懷,需求在家裏得不到滿足,只好透過穿著個人化來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對自我的肯定。比如,有的父母平時一直忙於自己的工作或生意,從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孩子,孩子在家裏備受冷落,因為成績不好老師也瞧不上,所以只好透過奇裝異服和標新立異來獲得別人的認可。對於這類孩子,父母要抽出時間多關心關心他們,和孩子說說心裏話,問問他的學習、生活情況等,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能恢復常態。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一個人的衣著打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審美取向,所以孩子喜歡穿奇裝異服也許是他的審美觀、價值觀出現了問題。一般而言,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其穿著打扮還是應以樸素、自然、大方、舒適為原則。穿著另類,的確能賺足他人的眼球,但未必真正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所以父母應當向孩子傳授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把孩子的思想拉入到正常的軌域上來。
王健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自升入初中以來就喜歡穿一些奇裝異服,以此吸引其他同學的註意。爸爸媽媽為此批評他很多次,他總是以父母的眼光「老土」為借口,拒絕改變。爸爸媽媽也只好對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後來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告訴王健的媽媽,王健可能和社會上的小混混有來往,媽媽這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原來,王健平常打扮另類,出入校門時很顯眼,自然也受到了社會上幾個小混混的關註。最近一段時間,小混混們以教王健跳街舞為名,不斷向他索取錢財。後來,這事被老師發現了,於是通知了王健的媽媽。
媽媽過後找王健談心,告訴他:「人有個性是好事,但個性過了頭就不好了,你看你現在不只受到同學的關註,連社會上的小混混也開始關註你了,他們都是些什麽人啊,你難道不知道嗎?」王健聽到這話有些慚愧地低下了頭。媽媽接著說道:「要想贏得別人的關註和認可,那得學習好才行,得有智慧才行。你如果真考了全班第一名,難道不受關註嗎?」王健信服地點了點頭,從那以後他與小混混斷絕了往來,打扮也不再那麽另類了。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註,只不過有些孩子喜歡透過另類的方式表現出來罷了。無論孩子喜歡表現還是不喜歡表現,父母都應當及時和孩子談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方法二:不要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為他買奇裝異服
有些孩子喜歡穿著另類,而家長認為孩子的時代畢竟與自己當年的時代大不一樣了,所以便默許了孩子的行為。甚至在孩子要求買一些新潮的衣服時,父母在潛意識中也表示支持,這更加助長了孩子追求新奇服裝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要求買一些不符合學生身份的服裝,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害的。
曾經有一個12歲的小女孩,在一家大商場裏竟然要求媽媽給她買下一件漂亮的「紅裙子」。正當媽媽準備讓女兒試一試價格不菲的「紅裙子」時,營業員卻告訴女孩的媽媽說,那是一件成人旗袍,不適合孩子穿。媽媽仔細一看,的確是一件旗袍,只好拉著孩子走開了。
有些孩子就是因為想要什麽衣服,家長就給買什麽衣服,才養成了不合時宜的穿著習慣。這極大地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導致孩子的早熟現象,前面這個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對此,各位媽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方法三:合理引導,讓孩子充分發揮創造性
孩子愛穿奇裝異服,有時候還自己搞些頗有創意的裝飾來,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確反映了孩子的創造力,但是這種創造力可能用錯了地方。如果家長能將這一創造力加以引導,讓孩子透過有意義的事情表現出來,那麽將會有效促進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
曉輝是一個愛漂亮、愛時尚的女孩子,平常她穿衣戴帽都能搞出花樣來,有時候還會在衣服上搞一些奇形怪狀的裝飾品。為這事兒,媽媽勸說她多次了,她根本不聽,還說那樣才能顯示自己的個性。媽媽說她那樣做未免太張揚了,哪像個中學生的樣子?曉輝根本不理這一套,媽媽為此很犯愁。
媽媽認為曉輝平時那麽喜歡在服飾上下工夫,應該在這方面很有創造力。正好有一次媽媽看到雜誌上有個欄目要舉辦中學生服裝設計大賽,就偷偷地為曉輝報了名。曉輝聽到媽媽告訴她這個訊息時,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經過兩周的準備,曉輝高高興興地去參加比賽了。評選結果出來後,她竟然獲得了二等獎,這令她異常興奮和自信。
此後,曉輝依然愛在衣服上搞些花樣裝飾,但不像以前那樣穿在身上張揚了,而是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看。她還表示,以後要努力學習,將來準備做服裝設計師。
顯然,曉輝媽媽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孩子喜歡穿奇裝異服,有時候未必能有效壓制得下去,因為這是來自孩子內心的一種創造力的爆發,只有為它找到合適的突破口,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允許孩子適度趕時髦、追隨潮流
叛逆期案例
安誌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他是一個十分喜歡趕時髦、追隨潮流的孩子。最近半年時間,受另外幾個好朋友的影響,他也加入了哈韓大軍。也難怪,最近兩年隨著各種韓劇的熱播和南韓服飾、電器的大舉「入侵」,在青少年中刮起一陣陣「韓流」。安誌和他的朋友們正是受「韓流」侵襲的年輕人。他們看南韓電視劇,穿南韓服裝,用南韓電器,聽南韓歌曲……整個的生活似乎都被「韓流」包圍了。
有一次,媽媽去附近商場購物,看到安誌正和幾個小夥伴在逛街。安誌身上穿著一件黑色的大T恤衫,上面印著幾個大大的韓文,特別顯眼。另外兩個男孩的打扮就更加「引人註目」了——他們兩個頭發都染成了金黃色,不過一個把頭發剪成了整齊的鋸齒狀,另外一個則是長發披肩,褲兜上還掛著丁丁當當的銀色掛件。
安誌的媽媽一見到幾個孩子這身裝扮,就氣不打一處來,但是她並沒有發作,而是禮貌地應聲孩子們的問候。晚上回到家後,媽媽把安誌叫到一邊問他到底是怎麽回事。安誌告訴媽媽,他在幾個小夥伴的慫恿下買了這件韓式T恤衫。媽媽希望安誌不要穿這樣的衣服,安誌卻嫌媽媽管得太多了,於是二人起了爭執。最後爭執的結果是:安誌可以穿這類T恤衫,但不能像另外兩個孩子那樣染黃頭發,搞怪異裝飾。退而求其次,安誌勉強答應了。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應當允許孩子適度追隨潮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日韓電視劇的熱播,在青少年中的確出現了一批哈韓、哈日族,他們樂此不彼,引以為榮。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獨立的欲望比較強,他們有相對獨立的思想,有比較強的表現欲,但對很多事情有著盲從的心理,因此模仿日韓劇中青春偶像的打扮和行為就不足為奇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從眾效應,大意是指一個人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努力與他們保持步調一致的現象。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但這種行為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其性質取決於在什麽時間及什麽場合產生這種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可以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
拿上面的例子來分析,其實安誌哈韓的行為本質上屬於一種從眾行為。周圍很多同齡人都在「韓流」的侵襲下加入哈韓大軍,安誌被這種環境包圍,當然也不能「幸免」於此。如果他不哈韓,反而有可能被同伴們視為「異類」,這倒不利於他們的夥伴關系。再說了,孩子本身有自己的想法,或許他本人對「韓流」並不抗拒。這種情況下,如果媽媽嚴格強制安誌「脫離群眾」,勢必會讓他遭到同伴們的嘲笑或「拋棄」。幸運的是,媽媽采取了一種開明的方式。她允許孩子和他的同伴們一樣哈韓,但並不主張完全地被他們同化,這種處理方式得到了孩子的認可。
現實生活中,媽媽要多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同時自己思想上也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這樣就容易形成和孩子思想一致的同理心,當孩子追逐潮流時不至於強烈反對。當然,對於孩子追逐潮流的行為要善加引導,不要讓孩子迷失自己。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允許孩子追隨潮流,但要合理、適度
前面講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追隨潮流,這說明他們有思想、有朝氣、有活力,是符合青春期心理發展的,家長不必完全限制。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追求,每個年齡段也都有每個年齡段的追求。孩子在青春期喜歡追隨潮流,喜歡哈韓、哈日,等過了這個階段,他們就未必如此了,這一時期的經歷或許只能成為被封存的記憶罷了。反過來講,如果完全限制、強制孩子追隨潮流,等於剝奪了他這一時期的快樂和自由,勢必會引起他的反抗。
上初二的心怡是一個特別愛美的小女孩,不僅喜歡打扮,而且特別喜歡追隨潮流。由於受日本電視劇的影響,最近一段時間又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哈日族」。平時她最喜歡搗弄自己的發型,塗抹自己的眼睛了。
可是學校規定,學生不準化妝,女生留長發的一定要紮上辮子,劉海不能過眉,鬢角不能留發。但是心怡總是想方設法在鬢角垂下幾縷頭發,說是這樣看起來顯得比較清純。前些日子,心怡還嚷著要去把頭發拉直,說是這樣綁起來才顯得柔順,但媽媽一直沒有答應她。後來她再三哭鬧,媽媽只好同意了。把頭發拉直後,心怡竟然還要求理發師特意為她剪了個發型,把劉海剪得整齊劃一剛過眉,看起來活像個清純的日本小女生。
回到家,媽媽看到了她的發型,雖然頗有微詞,但並沒有嚴厲批評她,而是耐心地教育她以後一定不要這樣做了。另外,媽媽還囑咐心怡,一定要把成績搞好,不要把心思花在打扮和追隨潮流上。成績好、心靈美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體現,這些才是真正的美。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心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哈日族」,但是媽媽面對這種情況,並沒有完全反對她這麽做。因為媽媽理解青春期女兒的心理特點和需求,但是媽媽也沒有一味地遷就心怡,對她放任不管,而是及時地教育和開導了她。
方法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像大人們那樣成熟、穩重。青春期的孩子亦是如此,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思想上可以說是處於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很多孩子追逐潮流,哈日、哈韓,主要是因為他們受感官的刺激,對新奇的潮流有一種盲目的向往和崇拜。他們的思維並不理性,容易受一些表象的迷惑。比如日韓流行文化,可能主題比較輕松,比較貼近生活,形式上比較自然、比較活潑,這正好迎合了這一時期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因此備受青睞。然而在本質上,日韓文化並不符合我們傳統的審美觀、價值觀,而日韓文化也並不像孩子們眼中看到的那麽美好。相反,我們中國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澱,這些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已經延續了近百代人,經歷過了無數次的檢驗。這些文化和智慧才真正能夠彰顯一個人的氣質和內涵,學到了這些文化和智慧,將來走向社會後才能大放異彩,而那些國內流行的日韓文化充其量只能作為青春的一抹記憶而已。這裏有一個小例子,家長們不妨作為一個參考。
有一個上初二的孩子對南韓、日本的一些影視明星簡直到了崇拜的程度,但卻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麽都不知道。父親長期以來對兒子的這種狀況十分擔憂,但又無可奈何。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後,父親眼前一亮:開幕式裏展現出來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正好是教育孩子的絕好教材嗎?此時全家人正好都坐在電視機前看開幕式,開幕式裏美輪美奐的燦爛畫卷、四大發明、中華武術等表演讓兒子看得目瞪口呆。父親趁勢教育孩子:「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你應該好好學習學習,這才能真正地體現一個人的品位。」
當然,孩子的思想和理解能力未必能達到家長的高度,但是家長不能因此放棄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進行傳統價值觀的熏陶,這事關孩子的未來,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方法三,可以適當做孩子的同盟軍
前面講到了,孩子追隨潮流並非一無是處,對孩子而言它有它的積極作用。比如,可以讓孩子放松身心,可以讓孩子接受新思想、新觀點,可以讓孩子與同伴們融入在一起等。所以說,家長嚴格禁止孩子追隨潮流並非是一件好事,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為了避免孩子在追隨潮流的過程中迷失自己,家長需要及時監督和引導,而為了有效地對孩子進行監督和引導,父母不妨加入孩子的陣營,成為孩子的同盟軍。很多事實證明,這種方式的確能夠起到有效的監督引導作用。
不必阻止孩子追星、看偶像劇
叛逆期案例
一位14歲的初二女孩瘋狂地迷戀上了某男歌星。她剛開始是反復聽他的一首歌,而且喜歡不分場合地哼唱。後來她還向媽媽要錢,買他的CD專輯,買和他有關的雜誌、招貼畫。她的書桌上、手機上,甚至課本背面,都粘滿了這個男歌星的圖片。課下與同學們坐在一起,更離不開這個話題。有一段時間,電視裏正好播放這個男歌星主演的電視劇,她更是廢寢忘食地觀看……媽媽見此情形,甚至嘲笑她:「你一個漂亮的小女生,竟然喜歡一個唱歌的老男人,真沒出息。」對此,她心裏非常難受,忍不住頂撞了媽媽。
男孩小軍非常喜歡周杰倫,他不僅喜歡聽周杰倫的歌,還喜歡周杰倫演的電影,為此常常如癡如醉。不僅如此,生活中小軍也被周杰倫「包圍」了:做和周杰倫一樣的發型,穿帶有周杰倫頭像的衣服,甚至模仿周杰倫的動作和說話的方式,整個人似乎都被周杰倫同化了。有一回小軍還接連幾天省下吃早飯的錢去買周杰倫的海報,媽媽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挖苦他:「你就是天天不吃飯,也變不成周杰倫。」小軍卻理直氣壯地說:「省飯錢買海報,我樂意,又沒朝你多要錢,你管得著嗎?」媽媽聽到這話,真恨不得抽他兩巴掌,孩子怎麽變成這樣了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需要偶像,媽媽應適當允許追星
青春期的孩子追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思想上有了更強的獨立性,他們非常希望獲得一種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常常需要透過模仿偶像來實作。
明星具有光鮮亮麗的外表,具有非凡的才藝,受到眾人的追捧,而自然就成了孩子追逐和模仿的物件。他們往往會透過模仿明星的服飾、語言、動作、習慣等來向自己喜歡的偶像靠攏,借此獲得滿足感和歸屬感。另外,這個時期的孩子,思想比較活躍,但學習壓力比較大,他們也希望透過追星等行為來緩解心中的郁悶和壓力,從枯燥的學習生活中解脫出來。
但無論如何,對大多數孩子來講,這一時期的追星現象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一般到了16歲以後就會逐漸消退,直至成年以後消失。心理學上有一個光環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容易先根據個人的好惡作出判斷,然後再根據這種判斷來推知這個人的品質。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周身被一種光環所籠罩著,孩子們因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這種表象的迷惑。但是,隨著孩子思想的成熟,判斷力的增強,他們逐漸就會意識到明星也不過和普通人一樣,並非完美無瑕。
因此,對於孩子這一階段的追星現象,父母不必強行阻止。因為每一代人都會有每一代人的偶像,就像家長們小時候曾經迷戀英雄人物一樣。所以家長應當適當地允許孩子追星,合理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防止孩子誤入歧途,而不是粗暴幹涉、諷刺挖苦。就像上面例子中兩個孩子的媽媽那樣做,即便孩子做得再不妥,也會激起他們的反抗。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引導孩子理性追星
前面提到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熱衷於追星、崇拜自己的偶像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不能一味禁止或粗暴幹涉。追星這種行為本身並非一無是處,它可以激發孩子的拼搏精神,甚至可以轉化為孩子學習的動力。當然,這種行為本質上屬於一種娛樂,自然也可以讓孩子放松身心。但由於青少年的心理發育不成熟,性格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不穩定性,所以家長對孩子追星要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孩子健康、快樂地追星。
一個初二的女孩,特別迷周筆暢,在媽媽看來似乎有些瘋狂,但媽媽並沒有盲目地阻止女兒,而是想辦法合理地引導她。
一天晚上,電視上播放超女比賽,周筆暢正深情地演唱,女孩看得目不轉睛。媽媽悄悄地坐到她的身邊對她說:「這麽優秀的歌手一定有過人之處。」女孩聽到媽媽對偶像的肯定,馬上興奮起來,滔滔不絕地向媽媽講起了偶像的事情。媽媽了解到周筆暢在女兒心中的位置,也變得關註起周筆暢來,並且幫助她搜集周筆暢的資訊和各種海報。女兒對此感到很開心,並且逢人便誇她有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媽媽。
後來,媽媽了解到周筆暢不僅歌唱得好,而且還精通多種樂器,字寫得也非常漂亮,在校成績也非常優秀,於是媽媽便引導女兒多向偶像學習這些才藝。漸漸地,女孩從最初迷戀周筆暢的歌聲,逐漸轉移到欽佩並關註周筆暢的多才多藝上面了,而且女孩從此學習更認真、更努力了。
例子中的這位媽媽的確是一位開明且非常有智慧的媽媽。發現女兒癡迷偶像時,她沒有粗暴地幹涉和制止,而是全力地幫助女兒「追星」,由此獲得了女兒的認可和尊重。接下來,媽媽又透過了解偶像的其他才藝,來誘導女兒向偶像學習,使女兒由單純關註偶像的外表和歌聲,到深入學習偶像的才藝和素質。這個例子實乃成功的典範,值得每位家長學習。
方法二:孩子狂熱追星不能放任
大多數孩子追星只是出於對偶像的崇拜和模仿,一般情況下他們還是能夠比較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的。盡管有時候為此會影響到學習,但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超出正常範圍,家長就不必過多幹涉。有的情況下,孩子追星達到廢寢忘食、近乎癡迷的地步,家長就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了,以免孩子「走火入魔」。眾多因追星而導致悲劇的事件,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些曾經發生過的悲劇。
2002年,浙江溫州一名17歲的初中生因沒錢親眼見到夢中偶像而服毒自盡。
2003年,大連一位16歲花季少女因母親沒有給她買偶像歌星的CD而自殺。
四川一位13歲的女孩在連看8遍【流星花園】後,獨自離家出走,下落不明。
……
還有另一個令人心痛的例子。內地有一個女孩從十幾歲開始就癡迷港台某歌星,直到幾年後其父在香港自殺才算告一段落。
女孩對偶像的癡迷緣於她十幾歲時的一個夢,她覺得這個夢暗示了她與該歌星的緣分,本來成績優秀的她卻為此開始輟學在家,「專職」追星,家裏貼滿了明星的照片、海報,也收藏了大量的偶像錄音帶。她的父母多次阻止、勸說無效,出於對女兒的疼愛,只好轉而支持她,並賣房籌資供女兒兩次赴港、多次赴京「追星」。其父為了讓她到香港見偶像一面,甚至不惜采取讓人心痛的方式來籌措費用。在家人的多番努力下,終於再次赴港,她也為自己贏得了與偶像合影的機會,但當她進一步提出另外的要求時,沒有得到偶像的同意。她非常難過,其父也為此自殺。這一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為人們熱衷談論的話題。
少男少女追星本來沒有錯,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把控自己,追星陷入狂熱和癡迷的泥沼,則會得不償失,甚至引發悲劇。上面的幾個例子就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當孩子有追星行為時,父母要及時關註和引導,防止孩子誤入歧途。
方法三,轉移註意力,培養孩子多方面興趣
前面提到了,孩子追星是一種精神上的需要,或許出於生活或學習方面的壓力,他們也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或情緒的宣泄口,而追星不失為一種現實的方式。但是追星並不像其他方式那樣積極而穩妥,有時候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會誘使孩子誤入歧途。因此,家長平常要在關心孩子的基礎上,多培養孩子的一些業余愛好,幫助孩子發展多方面的興趣,比如閱讀、書法愛好、體育活動或琴類、棋類愛好等。這些愛好,無論再癡迷,也不會把孩子引入歧途,可以稱之為綠色愛好。當孩子把精力投入到學習和這些愛好上面時,他們的精神世界就不再空虛和孤獨。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