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愛的教育小故事集,溫情詮釋成長中的親子情與人生智慧

2024-12-10親子

書友們,你們還在書海裏迷茫嗎?我找到了一本超燃的神作,必須分享給大家!這書一開啟,我就被它的節奏帶著走,情節緊湊,角色個個鮮活。每一個轉折都讓人心跳加速,我甚至熬夜追完還意猶未盡!如果你想要一次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千萬別錯過這本,快來感受這份震撼吧!

【愛的教育小故事版】 作者:胡傑卿

第一輯 引導求知

人與猴

一天,漢森正在與邦德就孩子愛提問題這個話題進行討論,邦德說:「小孩子有時真的很煩。他那張嘴整天都沒有停過,嘰嘰喳喳不停地問這問那,我的頭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時,漢森的兒子走了過來。他手裏拿了一本達爾文的演化論的少兒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調描述了生物前進演化的過程,並且配有極為有趣的插圖。

「爸爸,演化論中說人是由猴子變來的,這是對的嗎?」兒子問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對,但達爾文的理論是有道理的。」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變的,那麽為什麽現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兒子問。

「你沒有看見書是這樣寫的嗎?猴子之中的一群前進演化成了人類,而另一群卻沒有得到前進演化,所以它們仍然是猴子。」漢森說道。

「這恐怕有問題。」兒子懷疑地說。

「什麽問題?」

「既然是演化論,那麽猴子們都應該前進演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前進演化。」

「為什麽這樣說?」

「我覺得另一群猴子也應該得到前進演化,變成一群能夠上樹的人。」

這時,坐在一旁的朋友臉上流露出極不以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說:「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上是猴子當中的一部份沒有得到前進演化……」漢森說。

「為什麽?」兒子仍然不放過這個問題。

於是,漢森只能盡自己所知向他講明其中的原因:「據我所知,一群猴子由於某種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們的攀緣能力逐漸退化,而又學會了直立行走,經過漫長的前進演化變成了人類;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樹上,所以沒有得到前進演化。」

「我明白了。可是為什麽要前進演化呢?如果人能夠像猴子那樣靈活不是更好嗎?」兒子又開始了另一個問題。

「雖然在身體和四肢上猴子比人靈活,但人的大腦是最靈活的。」漢森說道。

「大腦靈活有什麽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樣可以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兒子說道。

「身體靈活固然好,但只有身體上的優勢是遠遠不夠的。大腦的靈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文明。」

「為什麽要創造文明?」兒子問道。

「因為文明代表著人類的進步。」漢森說道。

……

就這樣,兒子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地如潮水般湧來。他的很多問題在成年人看來非常可笑並且毫無根據,但即使這樣,漢森也盡力不讓他失望。

「我真佩服你的耐心。」邦德笑著說道。

漢森說:「其實也並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過我認識到認真回答孩子問題的重要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起他的究理精神,而不是將這寶貴的品質抹殺掉。」

教育哲理: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父母應該耐心地給他們講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神奇的音樂

有一天,母親正在教小塞德茲學習一些形容詞,當她講到「快樂、興奮、幸福」這些詞時,小塞德茲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覺得這幾個詞都差不多,在多次講解之後仍然不能領會它們之間的區別。

這時,母親拿起了那把可愛的吉他。

她輕松地彈奏了一連串音符,並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嗎?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快樂是一個形容詞,快樂就像在一弦上彈奏出來的音符。」母親演奏完後對小塞德茲說道。

「哇,原來是這樣。」小塞德茲似乎明白了一些,「那麽興奮和幸福又是什麽樣的呢?」

於是,母親又以極快的速度演奏了幾段和弦,又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樂曲。

「這個和聲就是興奮的感覺,而二弦和三弦上的這幾個音就是幸福。」母親一邊演奏一邊對小塞德茲說道。

這時,小塞德茲的眼中充滿興奮的目光。「媽媽,我明白這幾個詞的意思了。」說著,他從母親的手中搶過了吉他並有力地彈奏了幾個和聲,「我現在很興奮。」

教育哲理:通常,人們總認為讓孩子學習音樂僅僅是為了使他們多一種愛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時光。而事實上,學習音樂正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參照物

在一次旅行中,劉淘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坐在火車車廂裏的劉淘指著窗外說道:「那些樹木在飛快地向後面跑,爸爸。」

「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後跑,而是我們坐的火車在向前跑。」父親笑著對兒子說。

「不,我認為我們坐的火車並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動。」兒子天真地說,「因為我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並沒有發現火車有什麽變化,反而發現外面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還能說明什麽?」

「那麽,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麽想呢?」

「這個嘛……」劉淘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在向後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

「你能夠跑那麽快嗎?」

「是呀,我能跑那麽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劉淘充滿疑問地說。

「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

「什麽?祝賀我什麽?」

「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

「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兒子不解。

「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於是,父親耐心給他講解,「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後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也就是說相對於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後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成參照物,火車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劉淘說道。

「那麽,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麽效果呢?」父親問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並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劉淘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後飛跑了。」

「那麽,你能跑那麽快嗎?」父親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

教育哲理:要善於用實實在在的例子啟發孩子,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長知識。

長短線

一位搏擊高手參加錦標賽,自以為穩操勝券,一定可以奪得冠軍。

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後的決賽中,他遇到了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竭盡全力出招攻擊。當對打到了中途,搏擊高手意識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數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找到自己的防守漏洞。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搏擊高手慘敗在對方手下,也失去了冠軍。

他憤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師父,將對方和他搏擊的過程演練給師父看,並請求師父幫他找出對方招數中的破綻。他決心根據這些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並決心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奪回冠軍。

師父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條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條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

搏擊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麽會有像師父所說的辦法,能使地上的線變短呢?最後,他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思考,轉向師父請教。

師父在原先那道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較,原先的那道線,看來變得短了許多。

師父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長短線一樣,只有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就如原先的那條線一樣,在相比之下變得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你需要苦練的根本。」

教育哲理: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需要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原因,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生命的價值

一個孤獨的孩子,常常悲觀地問年長的智者:「像我這樣沒人看得起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麽意思?生命的價值又在哪裏呢?」

有一天,智者將男孩叫到眼前,遞了塊色彩斑斕的石頭給男孩,並對他說:「明早,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男孩滿腹狐疑,心想:這塊石頭雖然不錯,但怎麽會有人肯花錢買呢?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的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回到院子內,男孩興奮地向智者報告:「想不到一塊石頭值那麽多錢。」

智者笑笑說:「明天你拿到黃金市場去,記住,不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

在黃金市場中,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這令男孩大為驚訝。

第三天,智者叫男孩拿石頭到寶石市場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10倍,更由於男孩怎麽也不賣的緣故,石頭被傳揚為「稀世珍寶」。

男孩大惑不解,智者說:「人的生命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你明白嗎?」

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石頭一樣,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熱愛自己,生命就會有意義,有價值。

教育哲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去珍惜它。

可怕的經驗

有一位母親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功。

一天,她帶著5歲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功之路的。知道來意後,化學家沒有向他們歷數自己的奮鬥經歷和成功經驗,而是要求他們隨他一起去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化學家將一瓶黃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好奇地看著它,顯得既興奮又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他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斷喝,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

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個天才。」

教育哲理:不要扼殺孩子探索知識的天性,因為生存的技巧就在於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識,去探索未來。

磁鐵的奧秘

約翰今年8歲了,一次,他獨自一人在院子裏玩耍。他喜歡玩「開火車」的遊戲,就是把一些木塊連成一串,充當車廂,他在前面拉著「車廂」冒充火車頭。他做這個遊戲非常認真,不光要像火車那樣發出「嗚嗚」和「哐啷哐啷」的聲音,還要負責在到站時報站名,招呼想象中的「旅客」上下車。

這天約翰突然想到要增加幾節車廂,使這個「火車頭」能帶動更長的火車。可是帶勾點的小方木塊都用完了,怎麽辦呢?約翰想到了剛剛買回來的磁鐵塊,用繩子拴在最後面,剛剛合適。

他拴好一塊磁鐵,又拿來另一塊。可是,好像突然著了魔一樣,那塊磁鐵怎麽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塊的後面。他一把它放到第一塊磁鐵的後面,就有一股力量將他的手彈開。約翰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可是那兩塊磁鐵怎麽也不肯吸在一起。

約翰呆呆地看著手中的兩塊磁鐵,好一會兒,他忽然大叫起來:「爸爸,爸爸,快來看呀,這兩塊磁鐵裏住著兩個小精靈!它們不願意在一起。它們鬧別扭了,誰也不理誰。」

父親忍住笑說:「傻兒子,這可不是什麽精靈,這是磁力的一個重要原理,磁鐵分為正極和負極,而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你手上這兩塊磁鐵都是正極,當然會因為相斥而彈開啦。」

「真的嗎?」約翰懷疑地說。

「不信?你拿那塊磁鐵過來,對,就是缺了角的那塊。這塊磁鐵是負極的,你再試試看,它們會吸到一起的。」

「真的!」約翰覺得有趣極了,他的問題立即成串地出來了,「正極和負極是什麽東西?磁鐵為什麽要分成正極和負極?為什麽正極和負極就要吸在一起呢?」

父親趁機教了他很多地質學上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都是與遊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約翰學習起來毫不費勁。

教育哲理:孩子在遊戲中能學到多少知識、發揮出什麽樣的能力,是怎麽想象都不過分的。在遊戲中,孩子的各種潛藏的能力會一一被激發出來。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達·芬奇與父親

達·芬奇9歲那年進入學校讀書,他的第一個老師是神父。所學的課程,除了拉丁文,就是經書之類,教學模式呆板,孩子們每天除了讀就是背,毫無生機可言。對此,達·芬奇一點興趣也沒有。

有一次,神父訓斥他說:「你這小東西,將來肯定不會有出息!每天只知道瞎塗亂畫,成天幻想著當一個藝術家,這不是做夢嗎?」當時,達·芬奇正在全神貫註地思考一道數學題,根本就沒聽見他在說什麽。神父的話音還沒落,他便問起那道題應當如何做。神父非常惱怒,掄起手打了他一巴掌,之後又到他的父親面前去告狀。父親並沒有為此而訓斥兒子,他知道兒子並沒有錯。

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一向善於邏輯推理,是位很有名氣的公證人。在案卷和訴訟方面,他能夠以無懈可擊的論述擊倒對方。在兒子的擇業問題上,他也想了好一陣子。按他的意願,他希望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最好成為一個法學家。但是,他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成就事業的好幫手。

依據他的興趣發展,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根據兒子的一貫表現,他喜歡數學,但數學家通常只是待在家裏想問題,很少與外界聯系,兒子朝這方面發展可能不太適合。他喜歡音樂,但在自家的社交圈中,並沒有非常優秀的人可以充當他的老師;而繪畫與雕刻,正是他的長處,而且在自己現有的好友中,有一個叫維羅奇奧的著名畫家、雕塑家,正好可以當他的老師。如果讓兒子拜在他的門下,說不定以後會有一番大作為!想到此,他把兒子叫到身邊征求他的意見,兒子聽了非常高興。於是,他把兒子帶到維羅奇奧那裏,拜他為師。從此,達·芬奇專心致誌地學起畫畫來。

教育哲理:一個人只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父母教育孩子也應該投其所好,因勢利導,這樣孩子一定會竭盡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學業。

從畫蛋開始

達·芬奇是義大利著名畫家,從小愛好繪畫。他14歲的時候進入著名畫師和雕塑家維羅奇奧主持的藝術工場學習繪畫。

維羅奇奧對學生要求很嚴,訓練的方法也非同一般。他在開始指導達·芬奇畫畫時,說:「我先不給你講繪畫理論,也不讓你臨摹古人名畫,而是給你一個雞蛋,先照著它畫,你看如何?」

「我一定按老師的指導,好好畫。」達·芬奇望著老師點著頭說道。

達·芬奇開始很有興趣,照著雞蛋非常認真地畫著。但是一段時間過後,老師仍然叫他畫雞蛋,達·芬奇有些厭倦,不耐煩了。他邊畫邊想:「雞蛋這麽容易畫,為什麽老讓我畫它呢?這樣怎麽能夠提高?」

一天,達·芬奇感到實在沒意思,便鼓足了勇氣去向老師請教,說:「繪畫的物件是復雜的,技巧是多樣的,老師為什麽只是叫我畫一個簡單的雞蛋?」

維羅奇奧耐心地對他說:「我早就料到你會有這種情緒和想法。孩子,你知道嗎,雞蛋雖然簡單,但在1000個蛋中,卻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將它變換一下位置,它的形狀也會有所不同。」

達·芬奇聽了之後,仍不解地問道:「老師,即使把這些不同的蛋畫得再好,把這些蛋從不同角度畫得再準再形象,不就是只會畫一個蛋嗎?」

維羅奇奧笑了笑說:「要知道你能在畫紙上準確地把它表現出來,得具有怎樣的基本功啊!我之所以叫你反反復復地畫蛋,首先是訓練你細心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形象的能力,再就是透過反復練習,達到眼手一致,能夠隨心所欲地表現事物。有了這種基本功,那麽無論畫什麽東西,不就都能得心應手,應付自如了嗎?」

達·芬奇聽了,點了點頭,說:「老師,我明白了,絕不辜負您的期望。」

後來,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成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

教育哲理:教育孩子不要急於求成,應該循序漸進,給孩子打好基礎,這樣經過不斷努力,孩子一定會有大的進步。

歌德的文學之路

歌德是德國和歐洲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裏,父親是法蘭克福地區一位有名的律師,母親是一位市長的女兒,修養很高。父親既清高又自負,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他總認為當時德國的初等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才。因此他請來了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給歌德當家庭教師。就這樣,歌德被束縛在家裏,應付著父親為他準備的所有學習計劃。父親給他開了一張全能的課程表,囊括了文學、藝術、理工等各方面的內容,並且從早到晚規定了嚴格的時間表,歌德必須在家庭教師的監督下一步步嚴格執行。

盡管歌德非常聰明,但自懂事以來,這種類繁多的學習計畫和緊密的時間表,對他而言簡直是一種奴役,壓得他幾乎透不過氣來。母親看了有些心痛。她並不反對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但她反對這種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尤其對兒童,她認為應該根據他的特點和興趣,進行啟發和引導,不能一味求多,而應循序漸進,時間也不應該安排得太死,否則會壓制孩子的成長。然而她知道自己是無法說服丈夫改變他的教育方式的,於是,她就暗暗用慈母的溫柔體貼和火一樣的愛,去溫暖、安慰兒子那顆幼小的心靈,減輕他的精神負擔,她經常給歌德講故事,讓他明白了很多道理。父親的威嚴,使歌德時時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讓他難以入眠,這時媽媽就會悄悄地來到他的身邊陪伴他,給他講故事,鼓勵他,安慰他。母親的話很有深意,她的語言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像春天的細雨滋潤著歌德的心,每當同媽媽在一起,小歌德的心裏就充滿了幸福,充滿了希望和勇氣。所以他後來曾說道:「從父親那裏我得到一副強壯的體魄和做一個正直的人的世界觀。從母親那兒,我繼承了她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她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夠溫暖我的心,給我前進的動力。」

母親發現歌德對語言文字非常感興趣,而且在這方面表現出特有的天賦,於是就更加留心培養他這方面的特長。

法軍曾一度占領了歌德的家鄉法蘭克福。一些法國劇團經常前來慰問法軍,上演了一些世界名劇,歌德的眼界開闊了,他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開始大量接觸法國的文學作品,看到兒子的舉動,母親感到很高興。歌德十三歲那年的聖誕節,母親送給他的聖誕禮物是一些小木偶。他如獲至寶,馬上在全家和鄰居的一些孩子面前,親自導演了一場又一場的木偶戲。從那以後,他常常自己編戲和小夥伴們一起演出,並且開始動手寫劇本了!

歌德的這種做法可違背了父親的意願。他嚴厲地斥責了兒子,並禁止歌德看戲,也不許他再研究文學,尤其是他討厭的一些作品,更不許兒子接觸,甚至連這些作家的名字都不能夠提到!而母親卻恰恰相反,她理解文學,愛好文學。她雖然沒有公開反對丈夫固執的做法,卻繼續主動地培養兒子對戲劇和文學的興趣,經常和兒子一起研究文學問題,並介紹兒子看一些世界名著。有時兩人還私下裏熱烈地討論讀書心得。這樣,歌德的文學天賦不僅沒有被扼殺,而且暗中得到媽媽的澆灌和培育。

教育哲理:人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因素,同時也離不開關愛、理解。

慈母苦心育良才

雨果是法國著名詩人,他出生在一個職業軍人家庭,從小就喜愛演戲和創作。在母親的支持和培育下,他不斷致力於文學創作,終於成為一代文學巨匠。

雨果在校讀書時就愛寫詩,他的老師心胸特別狹窄,不讓他寫,並經常給他布置大量的習題,想用這種方式壓他。

一天,雨果放學回家,坐在書桌前面對著作業本發楞。母親看到孩子的神情,問道:「怎麽啦,是作業不會做了嗎?要多動腦筋嘛!」

雨果顯得很不耐煩,將作業本推到一邊,然後說:「不是被難住了,是老師不讓我寫詩,特意給我布置這一大堆習題。這麽多題,我什麽時候才能夠做完呀!」

母親一時沒有答話,沈思了片刻說:「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我認為你愛讀詩寫詩沒有錯,正當興趣愛好,做父母的應當支持。那些習題如果是老師故意留給你的,你可以不予理會,繼續去從事你喜愛的詩歌創作。」

雨果欣喜地望著媽媽說:「好媽媽,您最理解我!」

此後,母親還經常幫助兒子尋找詩題,提出建議。同時為了讓兒子集中精力,發展他的才能,母親對他各方面要求都很嚴,即使是節日、生日,沒有得到母親的同意,他也決不能出門,把時間都用在學業上。

有一次,雨果看到別的同學穿漂亮的衣服,心裏很羨慕。母親看出了雨果的心思,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學,而不在於他的衣飾。」

這件小事深深地教育了雨果,使他進一步把興趣、愛好、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到寫作上。

雨果十七歲那年,法蘭西學院舉行詩歌創作比賽。母親認為這是鍛煉兒子的一個好機會,就鼓勵他參加。正當他準備提筆創作時,母親突然患了肺炎。雨果日夜看護照料她,耽誤了寫作。當母親從昏迷中醒來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問雨果的詩寫完了沒有。雨果紅著臉告訴母親說沒有寫。

母親知道後,為自己耽誤了兒子的時間而感到難過。雨果理解母親此刻的心情,當她睡著了以後,他便在母親的病床邊寫起詩來。清晨,母親醒來以後,看到詩稿已放在床頭上,便心滿意足地笑了。

沒過多久,這篇在母親病床邊寫的詩稿,得到法蘭西學院的褒獎。至此,雨果的名字就在巴黎傳開了。

雨果成名以後,時刻不忘母親對他的苦心培育。每逢節假日,或是母親的生日,雨果都要給母親獻上幾行詩。

後來,母親因患肺炎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時,雨果剛滿十九歲,他心裏十分悲痛。

他牢記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勤奮耐勞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經過不斷努力,他終於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

教育哲理:勤奮是一所成功之人必須進入學習的高貴的學校。在這裏你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培養獨立的精神,養成堅韌不拔的習慣。

牛頓與祖母

牛頓是英國的著名科學家,是近代力學、光譜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英國林肯郡的一個農民家庭,出生前兩個月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時改嫁,祖母承擔起撫養教育他的責任。

童年時代的牛頓學習成績不太好,性格孤僻。但他愛動腦筋,總喜歡提出一些十分古怪的問題,祖母總是傾其所能地給予答復。她想:「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什麽東西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喜歡發問是正常的。」

一天,小牛頓問祖母:「那風車沒人推,為什麽會轉動呢?」

「孩子,風吹動風車,是風力推著它轉動的。」祖母笑著回答。

小牛頓又問:「那風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祖母耐心地對他說:「你註意過沒有,天氣是變幻莫測的,有時是晴天,有時是陰天。晴天,人往往覺得呼吸暢快,那是因為氣壓高;陰天,人往往感到沈悶,那是由於氣壓低。氣壓高的地方空氣濃重,氣壓低的地方空氣稀薄,空氣濃重的地方的氣流就向空氣稀薄的地方流動,這一流動,就形成了風!」

牛頓聽了祖母的回答,不住地點著頭,表示已經領悟了,他高興地對祖母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童年時期的牛頓,不僅喜歡問,而且還喜歡制作各種機械玩具。他制作的玩具很有創造性,看起來與眾不同。

一次,祖母發現他連續幾天放學後很晚才回來,手裏總是拿著一些小木片、小鐵釘,細鐵絲。吃過晚飯後,一個人獨自在燈下認真地刻呀,削呀,有時在屋裏到處搜尋,有時又用鐵錘不停敲打,弄得人不得安寧。祖母從沒責備他,心想:「這孩子又在搞什麽小發明了!」

果然,沒過幾天,他便做成了一架小水車。

祖母一看,滿臉皺紋展開了,誇贊他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孩子。

第二天放學後,牛頓拿著自制的小水車,後邊跟著一些同學,他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一條小溪邊,準備試驗他的小水車。一試,小水車居然轉動起來,而且非常靈巧。牛頓望著那轉動的小水車,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突然,他的小水車被一個頑皮的同學踢壞了。牛頓呆呆地站在那裏,望著他的小水車,心裏難過極了。他悻悻地回到家中,把這件事告訴了祖母。祖母滿懷深情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不要難過,奶奶和你一起再做一個。」

在祖母的教育和關懷下,牛頓對科學越來越感興趣。後來,他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

教育哲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不要老是埋頭做筆記」

巴甫洛夫正在給學生上課。他的講演精彩動人,學生們全神貫註地聽著,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他們的思路被老師帶到了一個神秘的科學王國。他從動物神經講述到人的大腦,從醫學解剖又引發到條件反射學說。教室裏,不時地響起熱烈的掌聲。老師的講演,使學生們漫遊在知識的海洋裏,從而對新興的科學學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巴甫洛夫盡心盡責地向學生們傳播知識,同時還十分註意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避免他們走進誤區。巴甫洛夫一邊進行著精彩的講演,一邊在黑板上不停地寫著。課講到一半的時候,偌大的一塊黑板上已經寫滿了字。學生們端坐在教室裏,認真地聽著教授說的每一句話。

忽然間,巴甫洛夫像覺察到了什麽,他放下手中的粉筆,停止了講演,從講台上下來,一直向後面走去。學生們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這時,巴甫洛夫走到教室的最後面停住了腳步,他註視著一位正在埋頭做筆記的學生。這位學生的精力非常集中,根本沒有註意老師就站在他跟前,等到他擡起頭來,見老師站在自己身旁時,禁不住大吃一驚,他不知道自己怎麽會引起了老師的註意。

「能把你做的筆記給我看一下嗎?」巴甫洛夫問道。

學生點了點頭,雙手奉上自己的筆記本。他立刻變得不安起來,也許老師是在抽查學生的筆記。可是,又一想,自己寫得一手漂亮流利的俄文,筆記也做得十分詳細,老師看了筆記後,一定會贊揚自己的。

巴甫洛夫翻閱了一下筆記本,然後對這位學生說:「你的筆記記得非常詳細,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內容也幾乎全都記下了,讓人一目了然,字也寫得不錯。」

這位學生聽到老師的表揚後,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神情。

巴甫洛夫繼續說:「但是,在我講課的過程中,你似乎總是在埋頭做筆記,不知我講的內容你聽懂了沒有。」接著,巴甫洛夫向他提了一些課上講到的問題,果然,這位學生有許多答不上來。見此情景,巴甫洛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在上課的時候,主要在於聽,其次才是記。你把老師講的內容都記在筆記本上,並不能說明你已經理解了。而你只有認真聽講,將內容理解以後才能夠更好地記住它。所以,你可不能老是埋頭做筆記啊。」

老師語氣誠懇,面容和藹,使這位學生深受感動,他慚愧地低下了頭。慚愧之余,他深深地明白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全班同學聽了老師的教誨,也都深受啟發,他們對如何聽好一堂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教育哲理:在求學的過程中,只有理解了知識的內容,才能夠將它掌握、吸收。###「要掙紮,要探出頭來」

彼得·塞曼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物理學家。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與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

塞曼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將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盡管家境貧寒,但她節衣縮食,辛勤操勞,供兒子讀書求學,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塞曼非常聰明,從小學到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這讓他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後來,塞曼離開家鄉到萊頓大學讀書。當時,學校裏許多富家子弟沈迷於玩樂,虛度光陰,他們只想將大學的時光混過去,拿到一張文憑。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塞曼也時常進出舞場、酒吧,迷戀玩樂,荒廢了學業,期末考試,物理竟然不及格。

假期,塞曼回到了家鄉。母親看著兒子的成績單,真是又氣又恨,她嗚咽著說:「孩子啊,你真是太令我失望了。當初,我們這裏發大水時,是我在驚濤駭浪中拼著性命生下了你,盼望你能夠早日成才,如果早知道你這樣沒有出息,還不如那時一起葬身海底!」

母親流著眼淚給兒子講述當年的情景,不厭其煩地重復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格言:「要掙紮,要探出頭來!」教導他不可虛度光陰,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塞曼慚愧地低下了頭,他為自己的不爭氣感到深深自責,同時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生活就像一片汪洋,如果不奮力掙紮,就會被波濤吞沒。他跪倒在母親面前,舉手發誓:一定會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努力拼搏,決不再讓母親失望!

塞曼回到學校後,同學們驚奇地發現,他好像變了一個人,舞場上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不管別人如何誘惑,甚至嘲笑挖苦,他都不去理會。他埋頭苦讀,成績進步很快,同時他的才華也進一步顯露出來。

塞曼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他控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日夜兼程趕回家鄉,他想把這份快樂帶給母親。可是,當他邁進家門時,母親重病在床,已奄奄一息。

原來,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學業,母親一直沒有將自己的病情告訴兒子。這時,母親緊緊握著兒子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出了最後一句話:

「兒呀!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要……辜負……我對你的……希望!」

母親去了另一個世界,塞曼的心情十分沈痛,他把母親的遺像鑲嵌在一個精致的鏡框裏,貼身掛在胸前。每當他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就取出母親的遺像,久久地註視著母親慈祥而又堅毅的臉龐,這時耳邊就又回響著母親的囑咐,他頓時便感到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愛的教育小故事版
作者:胡傑卿
親子少兒 {readNum}人在讀
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