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嬰兒從幾個月開始就要管教立規矩?

2020-08-03親子

「孩子八個月」,「餓極了要哭鬧」......從描述上來看,困擾著題主的正是0-3歲寶寶的睡眠、吃飯、如廁問題,其次才是衍生而來的給孩子管教立規矩,也就是正面管教的問題。

兩者並不沖突,正面管教建立在個體心理學的基礎之上,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發展他們的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0-3歲寶寶的睡眠、吃飯、如廁問題也可以用正面管教來解決。具體要怎麽做呢?可以分為兩部份:

首先,媽媽們要照顧好自己

面對孩子的哭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太正常的事情,這是由我們的大腦結構決定的。所以當我面對孩子的無止境哭鬧而情緒失控時,我明白這個時候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

正面管教建議的一個處理情緒的方法叫做 積極暫停 (positive timeout),與前兩年特別流行的 timeout(讓孩子獨自待著直到情緒平復)不一樣,積極暫停是指采取任何可能的辦法, 讓自己和孩子感覺變好,然後再來解決問題。

不過 即便是積極暫停,也不適用於四歲以下的孩子 。對於小寶寶,媽媽的擁抱就能幫助他平復情緒了。

其次,借助正面管教的工具,規範寶寶的日常

從孩子出生時起,媽媽們就可以規範孩子的日常行為了。

1、關於睡眠

1)怎麽睡

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正確答案,這個需要根據自己、老公和孩子的情況綜合判斷,做出最有利於你家庭的選擇。

比如:媽媽的睡眠極淺,月子裏,女兒在屋裏稍微一哼哼就會醒,導致媽媽夜雷根本無法連續入睡。這種情況下,和孩子分房睡就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有的媽媽就很享受一家人膩在一起的幸福感,也可以讓孩子跟大人一起睡大床,但是一定要註意孩子的安全哦。

2)怎麽調整

在正面管教中有強調說,我們應該相信 孩子有能力獨立入睡。

比如我曾經見過一個媽媽是這樣做的:孩子在媽媽屋裏睡小床導致媽媽長期無法得到良好的休息,整個人狀態都很差。所以在孩子滿6個月的時候,那個媽媽不顧全家人的反對,把她的床搬回了自己的房間。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入睡的能力,最開始,媽媽輕拍孩子直到她睡沈才離開;過了幾天,媽媽坐在孩子床邊看她入睡後離開;再過幾天媽媽坐在房間門口看著她;直到最後,媽媽把她放到小床裏,親吻一下便離開。那個6個月大的孩子透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方法很快適應了獨自睡覺。

但是,提醒一點,如果你計劃讓孩子獨立入睡,或者分床、分房, 一定要提前做好計劃、按預定步驟循序漸進。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3)幾點睡

孩子小的時候,似乎很難把握他的生物鐘,有時我們想哄睡,可他不困;有時我們想逗她玩,可他卻鬧覺。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規律會越來越清晰。

正面管教建議: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 養成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和慣例表。 入睡前半小時,開始洗臉洗腳、漱口刷牙,然後安靜下來讀讀書聽聽音樂,然後拉上窗簾、調暗光線,讓孩子慢慢了解,洗漱、安靜、入睡是個慣例,每天這個時間都要做這件事情。

等孩子大一些,可以使用正面管教的另一個工具 「日常慣例表」 。通常用在2歲左右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睡前要幹什麽,順序是什麽,然後把每個步驟拍照或者畫畫,做成一張慣例表,張貼在明顯的位置。 以後就是慣例表做主,而不再是被媽媽逼迫了。

4)睡多久

我在養育我家哥哥的時候,我曾經很糾結他的睡眠時間,恨不得某天要是少睡了20分鐘,我都得郁悶一小時。但隨著哥哥慢慢長大,我發現只要睡眠時間大致符合孩子的生長規律,能吃能玩,身高體重都正常,就可以了,不用過分糾結。

2、關於吃飯

1)母乳餵養

很多媽媽一直堅持一定要母乳餵養,但其實在母乳餵養這件事情上沒有必要那麽較勁, 順其自然,盡力就好 。好好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和安全感,這些比母乳本身重要太多了!

2)輔食

我見過三四歲的寶寶,媽媽還是在滿地追著餵飯,我也見過寶寶厭惡的把媽媽硬塞進自己嘴裏的放大口吐到媽媽臉上,我其實特別想說,何必呢!

推薦一個正面管教工具——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麽,並堅決執行,和善與堅定並列。 你只負責控制好今天做什麽飯菜、幾點吃、幾點收拾,孩子自己決定是否吃、吃多少。

比如:一歲半的孩子自己吃飯經常邊看邊玩怎麽辦?媽媽只需要告訴孩子20分鐘後不管有沒有吃完,都會收盤子,並在之後堅定地這麽做了,之後孩子就會明白,吃飯這件事不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當然,這種方法需要註意 兩個地方

第一、 不要在語言上刺激孩子。 例如,我讓你吃你不吃,你餓著能怪誰呢?我們應該試著安撫孩子,例如,媽媽知道你餓了,可是現在沒有做好的飯,再忍耐一會兒吧寶貝,晚上我們吃個飽飽的!

第二、一旦你決定開始這麽做,就 要堅決執行 。不能中途妥協,否則就前功盡棄了。

3、關於如廁

1)這是誰的事

我一直覺得,一個很弱小的孩子其實只有在三件事情上可以和大人抗衡,那就是吃飯、睡覺、大小便,大人在這其中某一方面越較勁,越容易引發和孩子的權力之爭。 大小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讓他們自己做主。

2)什麽時間開始訓練

正面管教建議大家, 2歲半前後孩子的生理功能大致已經發育完善,可以選擇時機開始如廁訓練了。

當然,如果在這之前,孩子就已經明確表示自己不要戴尿不濕了,或者可以清晰示意要去廁所,那任何時候都是好時機。

3)如何訓練

正面管教建議媽媽們最好選擇在 夏季開始訓練 ,衣服方便清洗,孩子也不容易著涼。

把小馬桶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在合適的時機提醒他是否需要使用馬桶了。 給孩子使用方便穿脫的褲子 ,孩子表達如廁意願後可以迅速行動。

一旦你和孩子協商好了開始如廁訓練,就堅定地執行,避免反復。 要忍受孩子頭幾天的各種事故,不要用言語羞辱他。同時, 我也不推薦在如廁訓練中采用獎勵方式 。順其自然、相信孩子就可以了。

最後,再來說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立規矩的問題啊。

在我看著我家哥弟兩長大這幾年,我一直認為,規則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孩子需要關愛和信任,希望我們給予放手的空間,但是同樣也需要進行行為規範, 愛與規則並不沖突 ,並且很多時候是相輔相成的。 關愛和信任是親子教養所有行為的基礎和保障,而規矩和限制則是孩子內心安全堡壘的一環。

那麽如何保證我們提出來的規則不僅符合孩子的發展,還能夠支持到孩子探索、學習並實踐新技能呢?有幾點大框架我想跟大家分享。

一、 規則需要符合孩子年齡和能力

家裏雖然是孩子意識到規則的第一站,但是太嚴格或者超出孩子年齡段基礎能力的規則,往往都會有 反效果 完全放任當然會寵壞孩子,但是太多的限制也會嚴重限制孩子的自主性。

舉個例子,如果你希望一個一歲多的孩子就能夠用叉子或勺子吃完他所有的食物,或者約定好家裏一定不能夠大聲說話,這些規則可能很多時候都會給你的實際執行中帶來 很大的阻力 ,畢竟前面的那點已經超出了年齡範圍,後面的那條又約束得太過太泛,這些過高的期待,會讓孩子內心種下 「我沒有辦法讓爸媽喜歡我」 的陰影。

因此,當我們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 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能力。 我們可以內心希望一歲多的孩子能用勺子和叉子吃完所有的食物,但我們也要明白一點,對於一歲多孩子來說,能夠主動拿起勺子和叉子吃,已經是一個很值得鼓勵的事情,我們不能指望孩子立刻就能夠完美地做到任何的事情。

再比如收拾玩具可能是很多家長內心的期望,但是我們不能完全指望3歲的孩子在沒有任何提醒、要求的情況下,就能完全自覺地把玩具放好,更合適的期望是我們可以引導並且提醒孩子,跟家長 一起來清理和收拾東西 ,比如告訴孩子, 「我們早點把玩具收拾好,我們就可以快點開展下一個遊戲了。」

每制定一個規則,多跟孩子解釋一下為什麽,以及可以帶來怎麽樣的幫助,都會有利於孩子增進對規則的理解。

二、規則不能毫無約束力

規則是成人對孩子的一種 期待 ,本身就是「從上到下」的視角,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也容易走兩極端,除了太嚴格超出了孩子能力和年齡範疇之外,還有就是 太松散太容易 ,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和舉動,都可以得到父母的迎合。

這大多體現在,孩子行為不妥當的時候父母沒有及時提醒,或者講述規則的時候只能使用空洞而無效的威脅,這些都會阻止了孩子對負責任意識的學習。

舉個例子,很多蹣跚學步的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容易大喊大叫,在發脾氣的時候出現打人、扯頭發等推搡行為, 這些行為當然是這個年齡段常見的表現,也應該得到我們的寬容和理解

但是寬容和理解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let it go」,什麽也不需要去做,相反,我們更應該借此機會引導孩子,告訴他們,即便很生氣、內心很難受,但是我們可以有更多的 合適的方法 來疏解內心的郁悶, 「我們可以一起學習更多更合適的方式。」

我們需要註意的恰恰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陳述的方式,當我們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時候, 多用肯定句 ,比如平靜而堅定的方式告訴孩子, 「我們不尖叫,如果你難受,可以跟我一起做下深呼吸」

別小看一個一歲的孩子看起來好像什麽都不懂,但是孩子能夠最直接地感受到你的 表情狀態 ,我們的大方、平靜和積極,都可以讓孩子更快地學會新的方式來調節自己內心的不安。

END

我是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公眾號 萌芽研究所BUD (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碼字不易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

可以關註我

也可以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