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聰明的小孩子是什麽樣的?

2023-04-30親子

我十分贊同情商教父丹尼爾高爾曼在其著作【情商】中說的:大部份人的成功99%靠情商,而非智商。

網圖

一、智商

很多心理學家研究過智商,比如英國的斯皮爾曼把它分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一般因素能被套用於許多不同任務中,是單一的智力能力;特殊因素只影響個體的某種高能力測驗,比如詞匯、算術等。

卡特爾與霍恩又把人的智力分為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流體智力建立在腦發育的基礎上,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多,在30歲左右達到頂峰,然後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晶體智力是在文化中習得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生都在增長。

如果題主想要了解這個孩子是不是真的天賦超群聰明非凡,有專門的智力測量量表 比如韋氏量表,但不建議。因為「聰明」是固定思維模式,而不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無數研究表明,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學校倡導「多一把尺子評價孩子,就多一個天才」。這是基於教育上較有影響力的加德鈉多元智慧模型。哈佛大學加德鈉教授認為人通常有8種不同的智慧型別,每個人的優勢智慧型別不同。

所以,與其關註孩子是否聰明,不如多關註ta的興趣,而那些孩子感興趣的,有意無意顯露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極可能就是孩子的「優勢智慧」,他們比「智商」更有教育意義。

網圖

二、生活中的」聰明「

我們常說耳聰目明就是「聰明」。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低齡孩子主要透過感覺與直觀體驗來學習,感知覺是否靈敏(其中視覺與聽覺幾乎是我們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將影響孩子的高級心理活動發展,比如觀察、記憶、想象、推理等等。

一個人如果感知覺遲鈍,勢必影響他記憶的效果;而記憶的內容又是思考的材料。

所以 ,我十分贊同蒙氏教育重視低齡孩子的感官發展。

此外,我在維吉尼亞大學教授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林厄姆寫的【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中看到,閱讀具有復利,你越讀得多,理解力就越好,也就會在某些問題上顯得「越聰明」。

網圖

三、大腦是可塑的

如上所說,大腦是可塑的。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大腦遵循用盡廢退的原則。

神經突觸如果長期沒有得到使用,就會被修剪;而長期使用,就會越加靈敏。

這告訴我們要盡量多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大腦發展。

四、情商、智商與「成功」

目前,學界對「情商」包含的內容尚無統一定義,丹尼爾在【情商】中分享了一個美國一些學校的相關情緒課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翻翻。

正如 @Dr老爸的育兒經 所說,多數人的智商都是平均數,天才是少數,智障也是少數。

所以,比起關註是否聰明,我更願意關註孩子是否願意持續努力,遇到困難時能不能自我激勵,能不能主動想辦法解決困難等。

對於普通人,我認為這些與「成功」關系更加密切。

之前的回答分享了丹尼爾的一些看法。

我是 @燕掌門AngelWu ,和你討論兒童教育話題。

參考: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Catherine Loveday著,張遠超等譯,大腦運轉的秘密[M]中國工信出版社

[3]丹尼爾 .高爾曼,情商[M]中信出版社

[4]丹尼爾.威林厄姆,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