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 生於公元181年,卒於234年10月8日,距2020年有1786年。這個時候的歐洲還處於羅馬帝國時期,離黑暗的中世紀開始還有200多年。由於那時候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的平均壽命很短,估計在30多歲左右。他在53歲,也就是去世前,給他的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下了--【誡子書】。
在古人的人生理想裏,人大概分成:君子和小人,但凡有些追求的讀書人,都要做君子。諸葛亮告誡孩子要做君子,做人內心要安靜,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生活上要節儉,不要鋪張浪費。他認為,不淡泊就沒法明確自己的誌向,心不靜下來,將來不能有遠大的前程。
關於學習,他認為,學習需要靜心靜氣;才能需要透過學習方可增進,不學習不能增廣才幹,沒有遠大的誌向,就不能成就學習。對於學習的態度,不可輕慢,輕慢了,則學不精;急躁不安則不可以頤養情操。
不好好學習的後果,諸葛亮也說得很明白。其實,這也是大部份人的情況。時光飛馳,學習上進的意願與日俱減,於是漸漸和社會脫節,不與外界溝通,甚至抱怨社會。最後只能困守在自己的家裏,將一事無成。
諸葛亮自己很小就沒有了父母,在逆境中成長,最終名滿天下。作為一個成功的成年人,他看遍了很多人成長的歷程。他把自己如何名滿天下的體驗傳授給孩子,在今天仍然有個非常積極的意義。
很多人以為,現在科技發達了,社會不一樣了,這一套似乎不管用了。的確,今天的社會似乎不一樣了,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迅速的變化。面對這個這樣一些變化,焦慮,急躁,恐懼變化,急功近利,成了常態。
人的一生要如何渡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做父母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幸福一些。但事實是,世界上總是分成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或者說,幸福時光多的人就算是幸福的。如果一個人只知道盤算自己的利益,大機率不會幸福。如果只知道盤算自家的利益,那可能得到小幸福;如果能盤算國家社會的大利益,那麽可能會得到大幸福。能給別人某福利的人,除了品格好外,還要有不斷學習的本領,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不少人羨慕成功人士的金錢地位,很少去思考人家如何先去為他人謀福利。金錢和地位都是利他行為的副產品。利他多了,必然利己。其實,大部份人都是利他的,比如農民種糧食,漁民捕魚;成就越大者,利他越多。利他的出發點就是要立誌;也就是樹立遠大的目標。沒有目標,就很難達成結果。目標越高,困難越大;有了困難,才會去學習克服,增長才幹。這也解釋了,為何普通人利他少,利己也少。因為,普通人缺乏長遠目標,缺乏終身學習的習慣,遇到困難,無法迎難而上的勇氣,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脫離社會,湮沒在人海。
因此,人要有所作為,定要立大誌,不斷主動學習,增長才幹,在不斷成長中為他人造福,成就幸福人生。小孩們如能在幼年明白這個道理,對今後的成長受益匪淺。
附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誌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裏,到時悔恨又怎麽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