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食物過敏的恐懼,並非媽媽們過度焦慮,而是因為:食物過敏有可能影響到多個器官系統,甚至可能危及寶寶的生命。具體到不同的器官系統,具體表現包括:
消化道癥狀:
惡心、嘔吐、腹瀉、腹痛、便秘、便血等
皮膚黏膜癥狀:
皮膚瘙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
呼吸道癥狀:
喘息、氣促、過敏性咳嗽、哮喘、喉頭水腫等
心血管癥狀:
血壓下降、休克等
嚴重的食物過敏反應會導致呼吸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除了上述短期不良反應,一部份寶寶還有可能因為中重度食物過敏而一段時間內不能吃某種/某幾種對他們生長發育非常重要的食物,比如牛奶或小麥,從而導致某些營養素的攝入不足,甚至生長發育遲緩。
以前我跟大家科普過,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無論生長發育遲緩,還是微量營養素缺乏,都屬於營養不良。
再加上,不論是因為已經確定的食物過敏而回避一些食物,還是因為擔心寶寶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延遲這些食物的引入/添加……所導致的食物多樣性降低,有可能導致挑食偏食、甚至餵養困難的發生。這會加重生長發育遲緩和/或營養不良的發生、進而增加寶寶患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形成惡性迴圈,並影響他們生命後期的總體健康。
為何寶寶會對食物過敏
首先,了解一下什麽是食物過敏。
定義:食物過敏是食物不良反應的一種,指一種或多種特定食物成分進入人體後使機體致敏,再次反復進入可導致機體對之產生異常免疫反應,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和(或)組織損傷,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
導致寶寶被過敏「盯梢」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遺傳因素:① 當寶寶的直系親屬(也就是爸爸媽媽、以及寶寶的兄弟姐妹)中,有一位患有任何過敏性疾病,寶寶發生食物過敏的風險就會增加40%。如果有兩位患有任何過敏性疾病,寶寶發生食物過敏的風險會比零風險寶寶增加80%;② 種族/民族和其他因素:非西班牙裔黑種族,亞裔,和男性,都與食物過敏的高風險相關聯。
母親分娩方式的影響:剖宮產分娩比經由產道分娩的寶寶發生食物過敏的風險更高。
特定基因的影響:比如絲聚蛋白基因、STAT6基因等。
環境因素:維生素D功能不足、嬰兒期食物多樣性不足,都有可能增加食物過敏的發生率或嚴重程度。
除此之外,社會化和工業化行程也是過敏性疾病的「背後殺手」。城市化生活方式和飲食模式的改變,環境汙染的加劇,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居住環境的受限等,使得很多本不屬於「高風險」的寶寶同樣處於「不安全」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