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說有條件的話,孩子一定得自己帶?

2019-07-16親子

孩子一定得自己帶 ,這是我決定要孩子之前就對自己和孩子許下的諾言。還記得當年婆婆試探性地問我:「你們工作這麽忙,不如二寶我帶回去老家養一年吧?」我當時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我能生就能養」,就這一句讓婆婆從此再也沒提這個茬。

你一定覺得我不夠委婉,不講情面吧?但這是我的底線,任何人都不能觸碰。如果你有過我的經歷,我相信你也會這樣的堅決。

關註過我的人,在好幾篇我的回答和專欄文章中都可能了解過一些,當年我在上海讀書時候參觀過兒童福利院的經歷。

十幾年前的上海,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一位老師同去參觀了一所兒童福利院。那裏住著一些智障的殘障的年齡各異的孩子,他們大多都是被遺棄的。

那天,我在那裏度過了人生的幾個小時。可這幾個小時,卻深深的刻在我的心裏,沈澱成了我記憶裏一個重要的片段。在多年後的今天,我的腦海裏還不時閃現出那一雙雙毫無神采的眼睛,那一雙雙伸出來渴望擁抱的臂膀,那一聲聲參雜著無助和絕望的嘶吼和哭泣,還有他們那揮之不去的對失去愛的警覺和恐懼。

這一切,對於那個年輕的我,一個生活在風平浪靜沒有體驗過失去的我,是一個震撼。但它,更加是一個思索:父母的愛,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麽,何以對孩子如此重要?

你可知道,一個小孩子他最深的恐懼是什麽?那就是「被拋棄和被放棄」 ,這源於前進演化帶來的求生欲。這次福利院參觀的經歷,除了帶給我非常強烈的震撼之外,還讓我更加堅定:不管以後多艱難,只要我是一個母親,我就絕對不會放棄或者拋棄自己的孩子,連讓別人替我養都不行。

當然,不是說讓老人或者其他人幫自己養一段時間孩子,就是拋棄或者放棄孩子。中國有多少父母,因為各種的迫不得已,將孩子養在老家或者寄養在別處。他們背後的辛酸和苦楚,估計非親歷者是無法體會的。但是, 最關鍵的是,父母這樣做了之後,孩子有沒有覺得自己被拋棄和放棄了

如果你關註過有關留守兒童的討論或者曾經的留守兒童講述自己的經歷,你就會知道,他們在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自己,不信任別人,不信任這個世界,他們無理由地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愛,不配得到幸福和快樂。為什麽? 因為他們在無法理智地理解父母的決定時,在情感上早就體會到了拋棄和放棄,而情感的銘印比記憶更深刻 。這種感受就像生了根一樣,可能一世都無法全完驅散。

當然,福利院的孩子和留守兒童,可能比較極端,那我說個身邊普通人的真實經歷。

這個朋友是我的一個忘年交,在國內的圈裏是個有名氣的人物,相當優秀的一名女性。很多年前,她只身一人跑去國外留學,不得已撇下了當時只有一兩歲的女兒和丈夫。再次見到女兒的時候,已是三年之後,可惜孩子已經不認識媽媽了。

從那之後,這個朋友開始了漫長的和女兒的情感修復過程。期間經歷了各種的委屈、辛酸、和艱難,孩子始終無法和媽媽親近,更別說能夠敞開心扉和媽媽說話了。女兒對媽媽的埋怨、誤解、甚至是恨,直到上了高中才開始緩解。

我這個朋友是個特別堅強的人,但唯獨在這件事情上,說一次掉一次眼淚。悔恨自己當初為了學業和事業,讓女兒和丈夫承擔了那麽多的孤獨,讓自己和女兒之間的關系冰凍了那麽多年。但她也是幸運的,因為女兒最終在成年時原諒了她,兩人又做回了正常的母女。

這些年我人在美國,身邊不少來自中國留學或工作的年輕父母,因為工作繁忙壓力大,不得已把幾個月大或者一兩歲的孩子送去國內父母家養一段時間,可能是兩三個月也可能是一兩年。無一例外的,當他們把孩子再次接到身邊之後,孩子無論在生活習慣上還是在情感上,都需要和父母磨合很長時間。磨合不好的,孩子出現了不少行為問題,打人罵人或者沈默退縮。磨合好的,看著倒也挺好,不過這段離開父母的經歷,到底對孩子有沒有一些暫時看不到的影響,還是個未知數。畢竟,一些負面事件的影響,還需過了「靜默期」後才會顯現。

你可能聽說過習性學裏「印刻」這個概念。說的是自然界裏的一些動物,如小雁小鵝等,剛出生幾小時就知道跟隨自己的母親。但是如果出生後馬上和母親分開,它們就再也不會跟隨母親了。人類的嬰兒雖然不會這樣,但是情感關鍵期,卻同樣存在。

這個情感關鍵期,就是嬰兒和父母形成親密依戀關系的時期,是從孩子出生到大約一歲半左右的這段時間。在這個關鍵期內,如果孩子頻繁地和父母分離,或者經歷了一次很長時間的分離,那麽孩子就沒有辦法連貫地完整地去依賴父母,去獲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及時滿足。最直接的後果是,他們在父母這裏,沒有收獲安全感,沒有體驗到價值感。在人生最需要奠定安全感和價值感的年齡,沒有辦法得到,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就已經處在劣勢了。

大量的兒童心理學研究擺在那呢!對父母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學前期的自我效能感、同伴交往、社會能力都高於那些不安全依戀的孩子,他們在情緒上表現更為穩定,更少地依賴老師,並且更有信心應對環境,他們的合作性更強,而且在自尊指標上的得分更高。

當然,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沒有和父母形成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不代表之後不會,但是需要父母額外多的耐心和付出,才能讓孩子重拾和父母之間的安全健康的親密關系。不過,慣性是最有力的,怕只怕家長沒有覺醒,一直被無知驅使著,讓孩子和自己越行越遠。這樣的例子天天都在發生。

因為職業的原因,我見過的案例比較多,也比較極端,所以觀點比較鮮明,態度也會很堅決。如果引起你的閱讀不適,絕非我的本意。我只是希望每一個孩子,從降生之時起,就能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其實,只要和父母在一起,有父母的疼愛和照顧,再艱苦的條件,孩子都能挺的過去。但是,如果在很小的年紀就被迫和父母長時間分離,造成的拋棄感和不安全感,卻可能是他們終生都過不去的坎兒。

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自己,如果有條件的話,孩子請一定要自己帶。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