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怎麽才能讓孩子快速並有效率的寫作業?

2023-05-08親子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呢,經常會幹倆事——拖拉、磨蹭。

5分鐘他還沒有開始開啟書。10分鐘他一個字都沒有開始寫。

那麽到底怎麽才能夠讓孩子馬上開始寫作業?

孩子為何逃避寫作業

1、作業帶來隱形壓力

作業只有兩個字,但是孩子每天的作業會是好幾項——孩子要記得要寫四行字,要背古詩,要口算50道,還要熟讀語文課文。

這麽多的作業,都是靠腦袋記的。孩子頭腦中就會有一種隱性的壓力。

當孩子面對的作業有壓力,就會想逃避。孩子不想開始寫的時候,父母會開始催他。如果孩子每次寫作業都漫不經心,父母就會打他罵他吼他。

如果作業跟這個打罵吼多次結合之後就麻煩了——作業和打罵吼之間就會建立穩固的連線。

那麽孩子一寫作業就想到了父母的打罵吼。父母的打罵吼,會讓孩子覺得好害怕、好煩、好討厭,好想逃跑。

2、壞情緒讓孩子逃避

打罵吼引起的壞情緒,就會跟作業之間建立連線。一寫作業,每次被爸爸媽媽打罵吼的壞情緒就來了。

所以很多孩子會往桌前一坐,上次被媽媽爸爸 打罵吼帶來的壞情緒就來了。還沒開始寫作業,他就覺得好煩呀,好想跑呀!

一方面,太多的作業會帶來隱形的壓力,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麽去啟動。另一方面,打罵吼帶來的壞情緒會讓孩子想逃避。

所以,我們要想讓孩子能夠快速啟動,馬上開始寫作業,就需要對壓力和對壞情緒分別去作用。

用20秒啟動大腦

1、20秒法則

用20秒讓孩子的大腦啟動起來。

孩子的大腦要想在作業上啟動起來,需要在作業上燃起神經的興奮——哇,開始寫了;哇,一直堅持下去。

如果這個事情特別容易啟動,需要啟動的能力很短,這個事就很好進行。但是如果這個事特別難以啟動,需要啟動的能量很長,你會發現就麻煩,孩子半天都啟動不起來。

所以,你如果要是讓孩子寫二十行字,什麽感覺?不想寫。

但是你說:「孩子,來寫這三個字讓我看看。」孩子說:「哪三個?嗯,好。

我來寫!」迅速就寫完了。

所以,太大、太難的任務很難啟動。因為它需要的啟動能量太長。

而短的任務,短的作業要想啟動,就很容易去啟動。

心理學家尚恩·埃科爾提一個20秒法則:

如果這件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大於20秒,那麽這個事情就很難啟動。但反過來,如果一個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短、很少,啟動能量小於20秒,這件事情啟動起來就很容易,就能夠去啟動。

就像車子剛點火的時候需要的能量多,但一旦啟動起來,就很容易跑了。

孩子的學習也一樣,一旦他開始啟動,後面走起來就會順一點。

2、任務要小,能量要少

兩點重要原則:啟動的時候,任務要足夠的小,啟動的能量要足夠的少。

啟動能量短於20秒的話,這件事情就特別容易啟動。

怎麽能夠讓孩子快速啟動?

最重要的就是讓他每天開始學習之前,把第一個任務安排個容易的、孩子喜歡的小任務,讓孩子快速啟動,快速地讓他的大腦神經,在這件事情興奮起來,啟動起來。

3、快速啟動三原則

安排事情的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化大為小。

把一個大任務變成好幾個小任務,從小任務開始。

第二個原則,從容易的開始。

別一上來就幹他那個不想幹的事,不喜歡的事,這樣會很難啟動。你找到孩子最喜歡什麽事,什麽事對他來講最容易,從那個容易的開始去進行。

第三個原則,加入靜心環節。

讓孩子靜下心來,安靜地坐在這兒,然後開始準備寫作業。

加入了靜心環節,實際上就是讓前邊在學習這件事上有一點小啟動,然後再從小任務開始,再從容易的任務開始,孩子就能夠面對作業不是那麽一堆的壓力,而是我眼前的這個事情讓我去啟動。一旦啟動起來,後面堅持就會更容易。

那啟動之後幹什麽呢?

用清單法清空大腦

用清單法,去建立作業順序,然後——搞定。

1、建立外在可視清單

把大腦中隱形記住的這麽多工,從大腦中拿出來,建立一個外在的、能夠看得到的清單。

這些事情都拿出來了,列到外面的清單上,大腦就清空了,不需要單獨去記什麽了。那麽,下面接著做作業的時候,所有的資源都拿來可以做眼前的作業。

2、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一件事做完了就劃掉,之後再拿第二件事情再進來。每次大腦在做事的時候,在學習的時候,腦海中只有一件事,沒有這麽多事情的牽絆。

3、建立清單4項原則

第一項原則:先做簡單的、喜歡的,保證這件事情能夠迅速啟動。

第二項原則:每天的順序要基本固定。

因為如果順序基本固定,那麽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接下來就會更容易,更流暢。這樣孩子就會心裏會有數,知道每天都按照這個順序走。只要走完第二項,就知道後面第三項、第四項。

孩子心裏有數,他做起來就會有掌控感。這點很重要。

第三項原則:讓孩子自己去決定順序,不同的孩子順序也不一樣。

第一件事基本上固定,用簡單的容易的喜歡的事迅速啟動。啟動完之後,不同的孩子就不一樣了。讓孩子自己去決定,他心裏會覺得作業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有掌控感。

第四項原則:最好讓孩子自己整理清單。

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地把整理清單這件事情,變成他的習慣。以後不管是小的時候寫作業,還是長大做工作,他都習慣於先用腦袋去理一遍。他就會形成他的工作思路,會養成習慣。

而且更重要的就是,理清單的過程會清空大腦,讓事情——搞定;還可以讓孩子心裏有數,而且把各個事情,一個一個去預熱。

用打勾法獎勵大腦

每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打一個勾,再完成任務再打一個勾,讓大腦及時獲得獎勵。這個打勾意義重大。

1、內啡味的作用

當我們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大腦中會分泌一種叫內啡味的物質,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當內啡味分泌的時候,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感,會覺得內心喜悅、快樂。

如果完成的時候,孩子體會到了快樂,感覺到被獎賞,接下來就會更加願意去完成。

2、打勾強化快樂感受

每次完成都打勾,會讓剛才體會到的快樂感受更強一點。

孩子每次都會在完成的時候體會到快樂,那麽在他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就會對完成時的這份快樂有預期、有期待。開始寫作業的時候,他就會更願意去開始。

打勾會讓孩子更多地去體會到完成時的喜悅感,每完成一個打一個勾,每完成一個打一個勾,每完成一個再打一個勾,每完成一個再打一個勾。最後一篇的勾打下來,孩子知道:哇,我完成了,他就得到了一個大大的喜悅感。

孩子面對作業,每天都有喜悅,孩子就會覺得「作業雖然難,但是我願意做」。

3、言語和非言語資訊

說「完成了」就可以了,不需要說更多。

家長除了言語上說之外,還要去加上一個非言語的資訊。用你的表情、動作,去表達孩子的肯定和欣賞。

你跟孩子說:「完成了,哇,真好!」孩子就會說:「我真好,有沒有?」

你跟孩子說:「呀,這麽快,好快呀!」孩子就會說:「你都沒想到我這麽快,對不對?

孩子體會媽媽信任我、肯定我、欣賞我,我自己也肯定我自己、欣賞我自己,孩子慢慢地對學習就會越來越有信心。

但是,你不要說下面這句話:「孩子趕緊寫,寫完了就可以去玩遊戲。」「快點寫就可以去看小說。」

寫完那一刻,孩子沒有停留下來去體會到這種成就感,而是說我去玩遊戲了,寫完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玩遊戲,把作業解決掉我就可以去玩遊戲。

會讓孩子覺得遊戲有吸重力,作業是個討厭的事,我不要寫。

如果每次都這樣的話,孩子完成再多作業,他都很難去體會到完成作業時的那份成就感,喜悅感。那孩子永遠對作業本身很難去建立一種「我想要去完成,完成了會喜悅」的感覺。孩子體會不到這種感覺,內在的動機就總是升騰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