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 暑期來了你的親子賬單是什麽樣的?
前段時間,「暑假還沒開始,已經為娃花了4萬」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廣大網友、市民熱議。有家長自嘲:「每逢假期錢包減半」;有家長感慨:「建議縮短孩子寒暑假,‘吞金獸’上學真是省心省力省錢」!
那麽,如何安排才能讓孩子收獲一個既健康又充實的假期?對此,記者進行了走訪。
暑假消費賬單被娃拉長了
出遊、興趣班占支出大頭
「說實話,我特別害怕放假,尤其是寒暑假。前兩天陪娃做暑假計劃,順便列了一下花銷,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家住雁灘的趙女士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因為寒暑假無人照看,所以她只能給孩子報假期托管班。
在她和兒子商量列出的假期計劃中,記者看到,興趣班占了總花銷最大的部份。趙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特別喜歡運動,這個假期,除了托管班,還給孩子報了遊泳和寫字課。「報的課都是他自己選擇的,他還想報籃球和足球,但被我堅決拒絕了。」趙女士說,還是想給孩子留出點自由活動的時間,「目前,托管班、遊泳和寫字課,一共花了5000多元,也算是今年暑假的一項比較大的支出。」
跟市民馬女士聊的時候,她正準備帶女兒去四川、甘南遊玩。馬女士告訴記者,她和丈夫平時都忙著做生意,一家人很少有時間一起出去玩。難得孩子放暑假,他們就抽空帶孩子出去轉轉。出行前,馬女士和孩子在空閑時間一起看了紀錄片【美麗中國】,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在他們一家看來,旅行也是一種充電,是提升自己見識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她出去玩一玩,另一方面在撒歡的同時,孩子也能有一定的收獲。雖然花費可能相對多一些,但「覺得很值」。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個暑假,除了旅遊、興趣班成為父母和孩子的首選外,「許多花銷、安排都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見。」市民楊女士的兒子即將升六年級,暑期開始前,孩子就自己制定好了假期計劃:「早上精力好,學習效率高,7:30—8:30體能訓練,9:30—12:00完成假期作業,飯後12:30到14:00聽書、午休,14:00—15:00閱讀時間,15:00—17:00自行安排或遊泳,晚上10:00之前準時睡覺。」楊女士說,兒子學習上自主性較強,從小到大幾乎沒怎麽操心,「這個暑假,主要任務就是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且豐富生活體驗。」為此,楊女士幫兒子完善了暑假計劃,包括整理房間、自己洗衣服、刷運動鞋、買菜等,在她看來,這些跳出學校和興趣班外的場景,都是孩子接觸真實世界、鍛煉自我的機會。
親子陪伴為賬單做減法
其實假期更「費」家長
上興趣班,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更多的是為了「打發時間」,相對而言,家長的陪伴時間成本也隨之增加。王女士的孩子開學後升大班,這個暑假孩子延續下來的有三個興趣班:畫畫、架子鼓和思維課。
王女士說,之前上學時興趣班都在周末,接送時間還好安排;現在放假了,假期班都集中上課,「一下子覺得時間排不開了」。王女士舉例說,孩子上午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自己就在計劃中午飯怎麽吃,要麽求助家裏長輩提前把飯做好,要麽點好外賣,就是為了盡可能壓縮時間保障午休,「下午還有兩節課,不睡一會會崩潰。」就這樣連軸轉了一周,假期班停課了,王女士笑著說,「這周紮紮實實做到了高品質陪伴,也體會到了假期‘費媽’。」與此同時,自己也在反思,剩下的假期,和孩子一起多做些「無用」之事,「壓馬路放松也行」,關註孩子的身心成長。
「和習慣‘雞娃’的家長相比,我應該算是‘佛系’家長了,這個暑假孩子除了正常消費外,我們各種帶娃額外花費基本為零。」家住閔家橋的呂先生說,兒子今年8歲,這個暑假,他和孩子計劃了一趟「鄉村研學遊」,研學的目的地是老家。呂先生說,在老家爺爺奶奶家,孩子可以看到家養的雞鴨、牛羊,去莊稼地裏看各種蔬菜的生長過程、體驗采摘的快樂。呂先生自己也像回到了童年時光,和娃一起「沈浸式」抓昆蟲、撒歡跑,父子倆躺在一起,講植物、昆蟲、天文、地理各種故事,都是父子倆喜歡的計畫。
「唯一的成本可能就是年假了。」呂先生打趣說道,平時工作忙,假期不自覺地想彌補孩子日常缺失的親子交流。「我一直覺得,我和孩子是相互陪伴,至少在他青春期之前是這樣的。」他認為,和孩子的相互陪伴對自己也有放松和激勵,「就單純地和孩子聊聊天,或者一起鼓搗個小玩意也是滿足的。」
建議
尊重孩子意願安排假期也要適當「留白」
一張張暑假計劃表、消費賬單,從側面看出了家長的育兒理念,無論把錢花在哪裏,讓孩子的假期生活充實有意義,是最明智的投資。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莉表示,暑期規劃和賬單應量力而行,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成長。每一個階段規劃之間要有一些「留白」,用於孩子自主調節,孩子們在假期中呼朋喚友,一起玩遊戲,看似無用,然而他們卻可以在玩耍中體驗創造、學會擔當、懂得義氣、收獲勇敢,這是在課本和紮堆的作業中學習不到的。盡可能多地去體驗,會讓他們終身受益。反之,過於飽和的安排,可能會讓孩子失去主動性,多次完不成滿滿當當的計劃任務,也會讓孩子產生失落感。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