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歡樂的氛圍越來越淡,今天是周一,大部份工作者已經回到職場。
昨晚,兩個孩子先後對我說:「媽媽,明天早上七點半叫我起床,我要繼續執行寒假計劃!」聽到這話,我很欣慰,但沒有過多期待。
畢竟,這十天他們的作息已經打亂,受大人影響,十一點以後才睡,九點多才會醒。
我的起床時間也從五點半推遲到七點半,今天也是如此。一睜眼我就趕緊起床,去履行自己昨天的承諾。
當時我心裏想的是:「他倆能不能起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答應他們的事我要做到。」
這個想法現在想來,基於兩層含義:
第一、我更關註自己的言出必行。
第二、孩子能否言出必行,是他們的事,我沒有幹涉或想用他們的計劃去控制他們的想法。
當我在衛生間洗漱的時候,兩個孩子陸續起來。這比過年期間他們的起床時間整整提前了兩個小時。
看到他們晃悠到衛生間門口,我驚喜地說:「哇!你們真起來啦!好厲害啊!」
他倆聽完,頓時精神不少,臉上都露出笑容,很有成就感的模樣。
現在九點多,我收拾完廚房開始碼字,兩個孩子早已在各自房間學習十幾分鐘了。
我是一個比較隨性的人,兩個孩子能達到現在這個狀態我很知足。如果你們想讓孩子擁有計劃意識,想讓孩子學會自主安排學習內容和生活內容,可以看看我的心得分享,或許有一些參考價值。
(一)培養孩子計劃意識
一個人要會做一件事,首先要知道有這件事。當我們從不做計劃表,也從不給孩子灌輸計劃的概念時,孩子是無法走出第一步的。
因此,想讓孩子有計劃意識,首先需要我們將其呈現給孩子。
我第一次給孩子做假期計劃表,大概是2019年(因為電子版內容被他們改的無法溯源,紙質版收藏的表格最早是2019年)。
那一年,我女兒上一年級,兒子上三年級。放假第一天,我將他們帶到電腦前,開啟Excel表格,開始引導他們說出假期想做的事、要做的事和計劃完成的時間,然後一項項輸入到表格裏,在和他們達到一致意見後,打印出來,貼到醒目位置。
我大概帶著他們做了兩三期,然後兩個孩子就提出自己做的想法。一直到現在,2024年的寒假計劃表,是他們主動提出要做,也是他們獨立完成的。
(二)不要幻想一蹴而就,遇到問題及時調整
如果是你經常做計劃的人,可能引導孩子會很順利。如果你很少做計劃,那麽最初帶著孩子一起做計劃時,難免會有不知道怎麽處理或者做完以後覺得不合理的地方。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學會循序漸進,不要幻想一蹴而就。
在第一次做計劃的時候,要允許自己不完美、孩子的想法不完美、做出的計劃不完美。
千萬不要想著做到萬無一失,才去打印才去執行。因此,很有可能計劃表做了好幾天,還無法讓人滿意。
要先做出一版大家覺得還可以的計劃表,然後先按照內容執行起來。當執行兩三天後,發現某一項不太合適、完成不了或與現狀違和,就回到電腦前,和孩子一起把這項內容修改掉,然後再打印出來,繼續執行。
這叫「糾偏」。
我們要有糾偏的勇氣,也要有糾偏的能力 。而且,這項能力在孩子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都會對他有幫助。
這幾年,我們做過任務表,也做過時間表。
2024年的寒假,女兒做的就是時間表——按照時間軸的順序,制定每個時間段要做的事情。兒子做的是任務表——每一天需要完成哪些任務逐一列出,對完成的具體時間沒有要求,完成哪項就在哪項下打對勾。
這些都是他們摸索出來的覺得適合他們的計劃方式。我完全尊重他們的選擇,很少幹涉。
(三)計劃表是為了讓孩子充實地安排假期,它不是我們控制孩子的工具
一個孩子想主動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對他有正向價值。比如:能帶給他們快樂,能讓他們獲得成長,能得到家人的贊揚,能獲得掌控感和成就感……
可是,如果父母把這些正向價值都抹掉呢?他還會喜歡嗎?
如果他興致勃勃地做出一個計劃表,我們卻開始按照表上的每一項去約束他們,控制他們,在他們做不到的時候,用奚落、打擊的語言批評他們,比如:
「你自己制定的計劃就是這樣,為什麽不按照計劃完成?」
「自己寫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你還能做到什麽?」
我們一旦這樣去控制、去監督的話,孩子對計劃表就會越來越抵觸,越來越深惡痛絕。他們會認為,如果他們沒有制定這個計劃,就不會被父母如此嘲笑,也不會有這麽大壓力。
下一個假期,他們還會主動制定假期計劃表嗎?
大機率不會了。
因為人們願意反復做的事,一定不會是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事。
所以,父母要抱著包容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用「正向強化」的方法鼓勵孩子執行計劃。
何謂「正向強化」?
就是我們的眼睛只專註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忽視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當我們看到他做到了,就馬上給予認可和贊揚。當他們沒做到的時候,我們假裝看不見,不批評不否定不嘲笑。
由此給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體驗,才能讓他們一直維持對計劃表的熱情,並在不斷做到的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就感和自信。
當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都是正向價值,才會進入良性迴圈。
你學會了嗎?
——END——
作者:皓月長歌。
原創不易,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