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來自「星星的孩子」 請予他們最溫柔的光

2024-04-02親子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報道:當4個月大的孩子不會看著別人的臉微笑;6個月大時沒有明顯的快樂情緒;12個月大時聽力沒問題但喊其名字卻不理睬;16個月大時不會說話;18個月大時不會指點東西,不會跟隨別人的指點,也不會玩假扮遊戲,那家長此時就要高度重視了。今年4月2日是第17個世界孤獨癥日,中國以「全生涯服務 全方位關愛」為口號,呼籲社會各方關註孤獨癥群體。南昌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魏丹表示,孤獨癥患者的早期辨識非常重要,只有盡早進行幹預,患兒的預後就更好,3歲之前效果最佳。
孤獨癥兒童常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孤獨癥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型別,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會交流和語言溝通障礙、重復的興趣和刻板行為,有3/4的患兒伴有明顯的智慧障礙。目前流行病學調查,孤獨癥的患病率大概為1%,其中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3~4倍。
孤獨癥的發病原因目前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有關,以往的研究認為,孤獨癥的同胞共患率為3%至10%,在已有至少1個孤獨癥的家庭中,同胞再患率為18.7%。同時,環境對孤獨癥也會產生影響,比如特殊食物、感染疾病、重金屬、溶劑、汽車廢氣、殺蟲劑、吸煙、酒精、違禁藥等都有可能使孤獨癥惡化。此外,孤獨癥與腦部結構或功能異常也可能有關。有研究報道,父親的生育年齡較大也是孤獨癥的高風險因素。
家長平時要怎麽去觀察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此癥?魏丹透露,應從環境適應、言語和非言語溝通、遊戲能力、動作行為、同理心及智慧等多方面來判斷。如孩子對陌生環境的反應、對陌生人的反應、對父母離開的反應,可以觀察孩子的環境適應能力。孩子語言理解及表達的水平是否與年齡相當、有無刻板重復語言、是否遵從指令、有無即時或延遲模仿性語言以及自我刺激式語言、是否能圍繞一個話題進行交談等,體現的是言語溝通能力。在非言語溝透過程中,孩子是否會回避與人目光對視、是否有共同註意的行為、是否會利用手勢動作和點搖頭或其他姿勢及面部表情進行交流等。
魏丹認為,如果觀察到孩子有特殊情況,須到專科醫院進行排查,進行早期幹預。因為兒童大腦的可塑性,早期幹預可以推動孤獨癥兒童回歸正常的發育軌跡,更重要的是早期幹預可以阻止(至少是減輕)起病後的繼發性(代償性)行為,阻止功能的繼續喪失,減小引起繼發性神經紊亂的累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