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備孕1年,月經每月來訪,心態要崩了。」這是劉亞心情低落時在社交媒體上發的一句話。30歲結婚後,劉亞和先生商量著先不要孩子,以事業為重。等到生活狀態穩定,兩人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準備,卻發現懷孕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和先生去醫院一起體檢後,劉亞被確診多囊卵巢症候群。醫生診斷後告訴她,她自然懷孕的機率只有正常人的50%左右。
「能生的時候不想生,想生的時候懷不上,懷上了有可能保不住,保住的還可能發生出生缺陷。」有網友總結年齡大一些後,想生出個健康寶寶的艱辛。2023年4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不孕癥患病率估計(1990—2021)】報告顯示,全球約17.5%的成年人受到不孕不育的影響,且有增加的趨勢。不孕不育在全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生育障礙困擾著一些育齡夫婦。
如何破解生育障礙?怎樣更好保護我們的生育力、預防出生缺陷?記者采訪了多位生殖醫學專家。
生育力也有「黃金期」 年輕人需關註生育力檢查
在30歲生日的前一天,陳婷在體檢中被發現卵巢功能出現了早衰,一時間有些蒙。「平時工作忙,作息不規律,痛經時習慣吞一顆止疼藥,也忽略了平時的卵巢功能檢查與保護。」
了解到卵巢功能早衰除了會影響內分泌,還會影響生育能力,降低自然受孕的能力,原計劃今年領證、明年備孕的陳婷有些不知所措。「原本想著先拼事業,結婚生孩子都不著急,等穩定了再要孩子。但工作和情感都穩定了,卻發現生孩子這件事也不可控。」
陳婷遵從醫囑,先調整自己的作息和生活方式,再和家人商量後續透過輔助生殖技術受孕,或者提前透過胚胎冷凍等保存生育力。
生育力,指的是個體生育後代的能力,主要包括3個層次:順利懷孕的能力、健康度過孕期的能力、保證子代健康的能力。「生育力的存在,標誌著生殖生理的健康,也有利於心理健康、維系家庭和諧幸福,對社會人口結構與發展也有影響。」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孫海翔教授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艷萍,從事婦產科及生殖醫學工作40余年。她表示,女性的生育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是一種自然趨勢。21歲-35歲這一時間段被認為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備孕,能夠提高妊娠的機率。同時,卵子的品質、數量都更優,生的孩子也會更健康。另一方面,在適齡生育的年齡段懷孕,可以減少由於高齡妊娠產生的相關疾病風險,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等,讓妊娠過程和分娩過程更順利。
「卵巢功能下降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生理性的,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35歲以後,生理性原因導致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生育力會出現陡坡式下降。另外一種是病理性的卵巢功能減退,如卵巢手術史、惡性腫瘤放化療。」李艷萍表示,目前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治療重在保護和預防,幫助這些患者盡早妊娠。」
除了卵巢,女性生育力保護中另一個需要重點保護的就是子宮。孫海翔提醒,對於女性而言,人工流產對生育力帶來的損害很大,尤其是青少年非意願懷孕所造成的人工流產,會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導致生育力下降甚至喪失,同時還容易導致輸卵管功能受到影響,造成不孕。
孫海翔建議,女性需要關註自己的月經和內分泌情況,必要時及時到醫院進行女性生育力檢查,包括卵巢儲備功能、子宮狀態、性激素水平、輸卵管的健康情況等。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精子數量和品質也會逐漸下降,引發的問題是減少受孕可能性、增加胎兒的患病風險。男性也應在適當年齡主動對自己的生育力作評估,進行精液分析,比如精子濃度、精子活力及正常精子百分比等。
依靠輔助生殖能避免出生缺陷? 專家:需註意幾個誤區
2023年以來,北京等多地陸續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截至2024年8月1日,已有北京、廣西、內蒙古、甘肅、新疆、山東、上海、浙江、江西、青海、吉林、江蘇、河北、安徽、海南1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從2024年9月1日起,福建、河南、陜西、西藏4個省、自治區也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輔助生殖技術是指采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生育後代的技術,分為人工授精技術(用人工方法將精液註入女性體內以取代性途徑使其妊娠)、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EF技術)及相關衍生技術。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是指從女性體內取出卵子,在體外受精,培養至早期胚胎,然後移植回女性子宮內,使其著床、發育成胎兒的過程,使用較為廣泛,也是大家俗稱的「試管嬰兒」。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為許多「想生不能生」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費用。
與此同時,專家也提醒,目前公眾對於輔助生殖技術還存在部份誤區。
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席科學家孫瑩璞教授曾遇到一位19歲的女孩來就診。「女孩連排卵期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卻一上來就要求使用輔助生殖技術,讓她做檢查也不做,就想做試管嬰兒,因為聽說試管嬰兒都很聰明。」
「部份年輕人對於生命的認知、生理周期等知識完全不了解。還有夫婦連自然的妊娠都沒有嘗試,就尋求輔助生殖技術。」孫瑩璞建議,存在生育障礙的夫婦,更應該學習知識,掌握妊娠規律。「輔助生殖技術有嚴格的適應證,當出現難治性的不孕不育癥,經過其他的方法無法懷孕,經醫生評估後才可以進行。」
此外,輔助生殖技術不能完全避免出生缺陷。「靠輔助生殖技術來減少出生缺陷,又是一個大誤區。」孫瑩璞表示,遺傳病的基因診斷明確的,在需要使用輔助生殖技術時,可以透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等形式,把疾病阻斷在胚胎期,不至於到孕期以後透過檢查再去發現疾病,或孩子出生後才發現出生缺陷。「它僅限於對有遺傳病的家族以及有遺傳高風險的人群。」
孫海翔表示,出生缺陷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息息相關。首先要提升大家的優生優育認知,同時要在孕前做好檢查和遺傳咨詢,對於特殊人群運用現有醫學技術手段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機率,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加強整個孕期的保健和監測,才能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機率,做到優生優育。育齡夫婦也不要過度依賴輔助生殖技術,盡量在生育力最好的時候自然生育。
年輕人如何保護好生育力
「當前婚齡推遲成為社會現實,我們更需要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常識,保護好自己的生育力。」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黃國寧教授表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應關註自身的生育力保存,適齡生育。
在生殖門診當中,黃國寧經常會見到影響到生育問題的疾病。比如多囊卵巢症候群會導致排卵障礙,引起不孕;子宮畸形的患者由於宮腔的改變,可能會與流產、早產包括胎盤位置異常等發生密切關聯;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可能妨礙到胚胎的著床,導致不孕;非意願的妊娠次數過多、人工流產的次數過多,可能會導致宮腔粘連;此外,還有輸卵管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其他的生殖內分泌疾病如高泌乳血癥等,都可能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生。「因此,在懷孕之前,建議育齡準父母(或夫妻)應該作相關的生育力評估。」
2015年起,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發起「生殖健康邊區行」系列公益活動。從2016年第一站自延安發起,一路歷經甘肅張掖、青海西寧、廣西百色等23個縣市開展生殖健康科普宣教、義診以及基層醫生生殖醫學培訓活動。
「邊區行中我們就發現很多不孕癥患者。他們中很多人適合輔助妊娠,卻因為交通不便、資訊了解度不足等原因延誤了治療。」黃國寧表示,「邊區行」活動透過義診把知識傳播出去,同時對基層醫生開展不孕癥規範性的培訓,讓他們學會科學的診斷和治療方式。
對於腫瘤、卵巢儲備功能較低的患者,李艷萍建議,可以在做放化療之前做生育力的保存。「目前,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卵子冷凍、胚胎冷凍以及卵巢組織的冷凍等技術都相對比較成熟,可以用於這些腫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
對於40歲以前就開始出現卵巢儲備功能減退的群體,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熬夜、不健康的飲食、工作環境都會造成影響。」李艷萍舉例,長期在有放射線環境工作的女性,放射線可能會對卵巢功能造成傷害,一定要引起重視。「我們一定要有規律地作息、適當地運動,避免熬夜、吸煙、飲酒,改變生活方式,避免對卵巢功能造成影響。」
「男性和女性在關註自己健康的同時,也需要關註自己的生育力,做到早發現、早幹預和早治療,就可以避免很多由於年齡問題導致的生育問題。」黃國寧說。
(為保護受訪者私密,劉亞、陳婷為化名)(記者 余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