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產後抑郁?

2019-11-18親子

曾奇峰老師對於產後抑郁的闡述:

「產後抑郁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現象。一個女人這輩子能超越媽媽的一種成功就是自己成為媽媽。如果她的人格不太完善,在她用生孩子這種方式攻擊媽媽、超越媽媽之後,懲罰會在那裏等著—她會得抑郁癥,沒辦法好好活著,也沒辦法發揮一個媽媽的正常功能。

很多人成功後會出現自我攻擊。

比如,一個人考試獲得巨大成功後,可能會出現考後抑郁癥。奧林匹克運動會也相當於一種考試,如果那些得了冠軍的人,沒有被記者包圍,沒有被榮譽包圍,沒有讓他們不斷忙碌,那麽他們得抑郁癥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此外,一個人喝了酒之後,說了好多罵人的話,第二天清醒後肯定會感到後悔。

不管是抑郁還是罵人,都是攻擊性的表達,只不過罵人是攻擊性向外。」

「溫尼科特最著名的概念是「Good enough mother」,直譯是「足夠好的媽媽」,或者「夠好的媽媽」。但是,這樣轉譯容易引起媽媽們或專業人員的誤解,經常適得其反,變成「過於好的媽媽」。

後來,我把它轉譯成「恰到好處的媽媽」,似乎也不是太對。再後來,我把它轉譯成「剛剛好的媽媽」,覺得也有問題,沒有達到溫尼科特那種「提出的概念一看就知道是怎麽回事」的效果。現在,我把它轉譯成「60分媽媽」,應該很難引起歧義了。

足夠好的媽媽,是介於糟糕的媽媽和完美的媽媽之間的媽媽。如果糟糕的媽媽是0分,完美的媽媽是100分,足夠好的媽媽應該是60分。

60分媽媽,這是比較有特色的轉譯。大家都知道,我們參加任何考試,60分就及格了。做媽媽,60分既過了關,又沒有太浪費—做到60分,把另外40分的精力用來做別的事情,而不是以100分的輝煌成績來完成做媽媽的考試。」

另一個故事:

「我跟這位媽媽單獨對話。

我說:「看得出來你非常愛你的兒子。」她說「是的」。

我又說:「實際上媽媽在跟孩子的關系中,除了意識層面能夠覺察的愛之外,潛意識裏一定有很多對孩子的恨,你能覺察到這個部份嗎?」

這個媽媽聽了非常生氣,用激烈的情緒和語言攻擊我,說:「你這是什麽專家,你竟然說媽媽會恨孩子,你這句話說出去,天下所有的媽媽都會不同意,都會跟你辯論。」

媽媽恨孩子,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溫尼科特說的。溫尼科特認為,正常的媽媽都會恨她的嬰兒,他說了17條理由。

(1)嬰兒不是她心中設想的那樣。

(2)嬰兒不是童年的遊戲,不是父親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3)嬰兒的出生一點也不具備神話色彩。

(4)嬰兒妨礙了她的私人生活。

(5)生個孩子是為了安撫自己的媽媽,因為她需要一個孩子。

(6)嬰兒傷害了她的乳頭。

(7)嬰兒是無情的,對待她就像對待一個下等人,一個不領取報酬的仆人,一個奴隸。

(8)從一開始她就只好愛他、愛他的排泄物以及愛他所有的東西。

(9)嬰兒總是設法傷害她,周期性地咬她。

(10)嬰兒表現出對她的幻想破滅。

(11)嬰兒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就把她像橘子皮一樣扔掉。

(12)嬰兒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護免於偶然事件,生活必須以他的速度展現。

(13)最初嬰兒一點也不知道她所做的,或者她為他所做的犧牲。

(14)嬰兒懷疑她,拒絕她給的好食物,這使她懷疑她自己,而他卻在阿姨那吃得很好。

(15)度過了一個糟糕的上午,一起出去,嬰兒朝一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說:「他難道不可愛嗎?」

(16)如果她從一開始就拋棄或疏忽了他,她知道他將永遠報復她。

(17)嬰兒使她興奮,但也使她感到挫敗。」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一定要強調媽媽對孩子的恨,好像有點兒挑撥媽媽跟孩子的關系?

這樣做,的確是有點兒挑撥媽媽跟孩子關系的味道,但這種挑撥能讓孩子繼續健康地成長。如果一個媽媽只能覺察到她對孩子的愛,而不能覺察到她對孩子的恨和抱怨,她可能會將孩子吞噬,這個孩子以後真的可能會得嚴重的人格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癥。

換一個角度來說,假如一個媽媽覺得自己百分之百地愛孩子,她往往就會為自己在孩子面前肆意妄為,想怎麽做就怎麽做找借口,然後她真的就會這樣做。臨床中我們看到過太多這樣的案例。

如果一個媽媽在孩子面前為所欲為,那麽她的孩子絕不是一個健康的人。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可能健康地成長,他沒有基本的呼吸空間。有好多媽媽,甚至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媽媽應該怎麽做才是好媽媽。

有一次,一個女性聽了我的課後,回去就問她21歲的女兒:「你能不能告訴我,我怎樣做才是一個好媽媽?」女兒想都沒想就說:「你少管我一點,你就是一個更好的媽媽了。」少管一點的意思就是,你如果帶著一點點對我的排斥和恨,那麽我們之間的距離就更遠了,而我就更有可能做我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自己,而不是在別人近距離的逼迫下活著。

精神分析還有一種說法: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對孩子有一點兒恨,並且能夠把它表達出來,那相當於對孩子的成長給了溫柔的一推(a gentle push)。這一推,可以為孩子塑造真正健康的人格。」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