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萌娃抱怨爸爸一講起故事就打瞌睡」的視訊火了。
小姑娘沖著已然睡著的爸爸禁不住叫嚷:咋你給我講故事時總睡著呢!
接著又跟媽媽抱怨:你們倆在一塊兒可高興了,咋就我一個人這麽孤孤單單的,也不陪我玩兒!
視訊裏的那位母親顯然沒察覺到孩子的難過,還拿戲謔的語氣取笑孩子。
「這樣的父母不是蠢就是壞」
「這哪兒可愛啊?父母這樣的教育太失敗了,咋還覺著搞笑就往網上放呢?」
「孩子那是真的難過,媽媽卻把這當成了個笑話」
這對父母的舉動讓網友特別反感,都批評他們做得不對。
山叔覺得,一開始父母和子女之間產生隔閡的原因是:我說的真心話,你卻當成玩笑;我表現出的情緒,你把它當成垃圾!
好多人表面上爸媽都在,實際上卻跟「情感上的孤兒」沒啥兩樣。
魯迅先生講:可惜呀,人與人之間的悲喜是互不相通的。
父母跟子女之間大概也是這樣。
朋友領著爸媽去看【狗十三】,自己看李玩的那些經歷哭得稀裏嘩啦的,可朋友的父親卻表示能理解李玩父親打女兒這事:「雖說打得是有些過分了,可他的本意是好的啊!」
要知道,恰恰是那些「我這都是為你著想」「等你長大了就懂了」的話,把孩子剛開始想要和世界交流的那份渴望給徹底打消了。
李玩的爸爸愛她不?我覺得那肯定是愛的。
他會給李玩買條狗來討她歡心,會在李玩考高分後答應領她去天文館,還會在打罵完李玩後紅著眼圈跟她認錯……
然而,是不是所有表現形式的愛都正確呢?
李玩她爸屬於那種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咱這代人也恰恰處在這樣的中國式家庭裏面。
父母的不理解常常被說成是「代溝」,以此來讓這種不理解變得合理,那句「你還小,不懂事」,使得孩子不得不把自己最真實的,像會哭鬧、會有不滿這樣的情緒給藏起來。
到了最後,叔叔滿臉帶笑地給李玩夾了一塊紅燒狗肉,李玩沒大哭大鬧,而是說道:「謝謝叔叔。」
接著慢慢地嚼著,將狗肉連同成長中的苦澀滋味一塊兒給吃下去了。
這種成長貌似是跟世界講和了,實際上是對父母沒轍了才退讓,愛哭鬧的孩子未必就能得到糖。
咱都明白,父母對咱愛得深,要求也就嚴。
小時候咱特不愛聽「你不懂事」這話,長大了咱特不想被說「你不孝」。
中國式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多數不是不關心,而是關心得有些過頭了。
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把父母拉黑,整整十年沒回家,還寫了萬字長文,來講父母對他造成的傷害
有件事他到現在都記得特別清楚,那是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班裏搞文藝演出,規定得穿齊膝短褲。「可母親硬要我穿長褲,我想帶上短褲以防萬一,她也沒同意。」
王猛表示,打小起,差不多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是依著父母的想法和審美去買的,壓根就沒幾回是按自己的想法來挑的。
就算考上了北大,他還是被父母管著,「離家前,父母讓我給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讓大姨以後多照應我」。大姨老是給他打電話,還偷偷找他同學打聽他的事兒。
王猛直言自己性格存在「弱點」,像「內向、敏感,不擅長交際」。他覺得,這跟父母脫不了幹系,「我媽老是喜歡把我圈在家裏,按照她自己的喜好來操辦各種事。」
咱不能不承認父母的愛很偉大,可也得認可這愛有自私的一面。
那部挺火的【青春鬥】,裏面女主角之一丁蘭的媽就是這種人,打著愛的旗號,不讓女兒去留學讀研,還給她在家鄉找了份工作,說這樣「安穩」,可就是不聽女兒心裏想要的:自由!
在不少父母看來,既然是自己給了孩子生命,那孩子就應該歸父母所有。
那是他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成了他們在朋友圈秀曬炫的「物件」,也成了七大姑八大姨相互攀比的「家夥」,但就是沒被當成有想法的靈魂以及獨立的人。
知乎上有人提問:咋那麽多父母都不在意孩子的想法,還一意孤行覺得自己對呢?
高贊回答表示:那是由於他們壓根就沒真正把自己當回事兒。
他們覺著孩子乖巧、懂事,會讀書、識字就行,可壓根不管孩子開不開心、願不願意、是不是滿心歡喜。
他們對待子女的做法其實就體現了他們跟世界打交道的模式:對世事的服從,對風險的躲避、被歲月遺忘的最初想法……
他們沒搞懂孩子,實際是沒搞懂自己,他們把孩子給毀了,也把自己給毀了。
原生家庭對人產生的影響,是個總被提起的事兒,咱得認可家庭環境對人的作用。
咱得譴責【都挺好】裏蘇母對蘇明玉的苛刻和不公道,可別忘了趙美蘭她自己的家庭就是自私自利、重男輕女的,這在她身上留下了烙印。
蘇明玉成長為了獨立且自強的新時代女性,不過得承認,她身上也帶著母親的一些特點。
咱都不敢想啊,要是沒有一個特別有韌性的靈魂,咱是不是最後就變成小時候自己特討厭的那種人了呢?
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在其小說【自殺俱樂部】裏提到:「父母皆禍害」
豆瓣上曾特地建了個小組,用來吐槽跟父母產生的矛盾。
山叔覺得「禍害」這說法太刺耳了,不過有時候父母那種不合適的教育辦法就是一種「害」。
損害自己和子女的關系,妨礙孩子健康長大。
讓人細想起來覺得挺可怕的是,以後孩子或許會用同樣的辦法「坑害」他們的下一輩。
父母的愛,不是要一直占有孩子,而是要適當參與,並且適時得體地結束。
在【少年說】的某一期裏,初一 9 班的郎梓藝講了講爸媽對自己的教育情況。他爸就算挺忙的,也會拿出一天時間來陪家裏人。他媽特別愛跟家裏人交流,而且會尊重大家,凡事也會跟大家商量著來。
常和孩子溝通交流,適當給予關心引導,這是父母參與孩子成長的最妥當辦法。
珊卓·布洛克在【弱點】中演的養母跟收養的男孩講:我希望你幹啥都隨你自己的心意。
在這之前我得先說個前提:不違背世俗常理,彼此能互相理解,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
要是當父母得有個「持證上崗」的考試,那肯定得考合理參與和得體結束這兩項。
父母和子女的關系那可是人這輩子的一個課題,我覺得最好的這種關系應該是:我愛著你,而你是自在的。
點選閱讀原文,瞧瞧更多有意思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