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嬰兒氣質[發展與教育]

2023-09-08親子

都說,一個人的時候像動物,想去哪就去哪,兩個人的時候就變成了植物,人家允許你動一下時,你才能動一下,等有了小孩兒就變成了礦物,從此久待一處再也動不了了。從植物到礦物的人生階段的轉變,這是很多已為人母的女性較為深刻的人生體驗吧。新生命的到來,身份的轉變,為我們的生活築起了一道圍墻,讓我們在責任、義務及各種瑣碎的有關養育和教養新生命的世界裏忙得不亦樂乎。

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不光意味著孕育的結束,其實這也是一個生命的全新開始。每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每分每秒都在迅速地成長和變化著,他們的身體和感知覺的變化是那麽的微妙,卻又是那麽的顯著。當一個小嬰兒從只會躺著到他慢慢開始學會擡頭、翻身、坐起來、爬行和走路,同時開始學習語言和社交技能,如微笑和對話。做為父母,無不為孩子每個時期的變化,感到無比欣喜和敬畏。那怕是最基本的身體發展,也會給父母帶來一種神奇的感覺。

剛出生的嬰兒的頭部占整個身長的的四分之一,到兩歲時只有五分之一了,而到成年之後,這個頭部只占身體的八分之一了,這就是傳說中的九頭身了。嬰兒的這種身體發展遵循著四項基本原則,即頭尾原則、近遠原則、等級整合原則、系統獨立原則。

所謂頭尾原則,是指我們人類的發展是從頭部開始,逐漸向身體的下半部份進行。比如說,我們會發現嬰兒首先會活動的是自己的頭,然後才開始活動自己的手臂或腳,這樣的身體變化特征就遵循著從上至下的頭尾原則。而近遠原則,它指人的身體發展是從身體的中央部份開始向外側慢慢延伸,就是說嬰兒首先發展的是軀幹的活動能力,然後才逐漸發展出遠側肢體的活動能力,肢體末稍的精細動作則是最晚被發展出來的。

嬰兒出生以後隨著月份的增加,他們首先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技能,然後慢慢地才讓身體掌握了一些相對復雜的技能,這就是等級整合原則。比如說,嬰兒最初只會用手去觸撞一些物體,但卻無法精準地拿捏住物品。隨著年齡的漸長,嬰兒的運動系統發展的越來越完善,便可以靈活地運用手指去拿捏一些物品。當然,嬰兒身體的不同系統之間,它們的發展速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嬰兒的神經系是發育最早的系統,它的發展速度是先快後慢,而生殖系統是發育最晚的系統,它的發展速度是先慢後快。所以身體每個系統的發展都有不同的速率,各個系統更是遵循著獨立發展的原則。

不知那些已經為人父母的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新生兒一出生就具有一些習慣性的身體活動,而這些活動很多都是生理反射的過程。如新生兒剛出生時,就有了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這些反射都使得嬰兒能夠攝取乳汁和食物。當然還有定向反射、咳嗽、打噴嚏和眨眼等等反射,這些生理反射都可以幫助新生兒回避潛在的危險。還有一些生理反射是有助於嬰兒和他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發展。當有人用手指去觸摸嬰兒的手掌時,此時嬰兒就會緊緊地握住觸碰者的手指。我們多以為這是嬰兒對我們的回應,從而增加對嬰兒的興趣和喜愛。其實,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嬰兒的握手動作只是一個先天性的生理反射。這些生理反射,可能會在嬰兒出生後的幾個月之內就消失了,所以那些做了父母的小夥伴一定不要錯過嬰兒這麽好玩的時期喲!

新生命的降生、成長、變化,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也是不一樣的。嬰兒出生時候具備的神經元數量就已經達到了人腦總神經元數量的80%,而在出生後的頭兩年間,基本會把神經元數量剩余的20%長全。所以兩歲之前是神經元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在此期間就已經確定了,也就是說人嬰幼兒兩歲之後的腦神經只能死亡,不會再生。

雖然神經元的數量很早就基本確定了,而且會不斷減少,但是人類整個大腦中的神經元會不斷地建立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個新的連線,使得神經網路變得極為復雜。實際上神經元的數目遠遠多於機體所需要的連線數量。於是,隨著嬰兒的成長,那些沒有與其它神經元建立連線的多余神經元就會逐漸消失,同時那些已經建立連線但不經常使用的神經元,也會透過突觸修剪這個過程被清除掉,以提高神經元系統的運作效率。

不管怎麽說,大腦還是有非常豐富的連線的。有人就認為,其實我們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不到20%的效能。如果有機會的話,就可以嘗試著讓其他那些暫時停歇的神經網路都興奮起來,也許那時個體就會在有關智商的諸多方面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在嬰兒出生不久,我們也會發現他們的性情完全不同。有的安靜,有的好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嬰兒氣質型別的不同。但這個「氣質」並非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風度或者道德,而是指個體的喚醒模式和情緒特點,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心理學家就根據嬰兒日常的活動水平胡易激怒水平等等,又把氣質劃分了不同的緯度,也依據嬰兒在這些緯度上的不同表現,就將嬰兒的氣質型別分成了三種:一、易養型嬰兒,具有積極傾向,身體運作有規律,適應力強,有好奇心,情緒處於中低強度的狀態;二、難養型嬰兒,心境偏消極,適應力弱,面對新環境時傾向於退縮;三、發動緩慢型嬰兒,就是不太活躍、對於環境的反應相對平靜,適應緩慢。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氣質型別的嬰兒外,還有很多嬰兒表現出很多混合的特點。

當然,這些分型並不是說哪一種單一的氣質型別更好或者更壞,只能說哪一種氣質型別更能適應嬰兒所成長的環境。比如一些難養型的嬰兒在學齡期就可能表現出比較多的問題行為。如果此時父母也報以憤怒或責備回應他的反應的話,那麽兒童最終可能會出現行為上的問題。相反,如果父母表現出更多的溫暖、關愛和包容,那麽孩子在日後就更有可能避免一些問題。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對特定氣質型別的後果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在某些文化認知裏,只有在嬰兒哭鬧的時候母親才給他餵奶,在這種生活情境裏,難養型嬰兒就容易得到更多的營養,從而在惡劣環境下更容易存活下來。

現今關於基因技術的研究就表明,個體的特征也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技能、領導力、敏感度以及幸福感等等因素,受到遺傳影響的程度可能會有50%,甚至更高。當然遺傳因素也會反過來決定環境,也就是說孩子可能會自己挑選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比如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會被更多的體育活動所吸引,而一個喜好安靜的孩子,更有可有對畫畫這樣的事宜感興趣。這時候養育者就要註意孩子的這些偏好,並決定提供一些相關的培養和鼓勵。

不管怎樣,由於神經的作用,嬰兒有著各自的氣質型別,而各種氣質型別並沒有好壞之分,同時各種氣質型別又受到遺傳、環境和文化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做為養育者,完全沒有必要按照嬰兒出生時的氣質型別來養育他,可以適當地給他多一點體驗其他氣質型別的活動方式,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加多元化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