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國家統計局表示「對完成全年 5% 左右的預期目標非常有信心」,釋放了哪些訊號?

2023-10-18新聞

統計局原則要做的只是把市場的真實數據統計並展示出來,統計上盡可能的保持客觀中性的態度,本身其表態也沒有什麽參考意義。

真正可以幹預經濟指標的有形的手大致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財政部門,另一個是央行,全球基本是通用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寬松的財政政策都可以短期內快速的刺激起經濟,前者是市場的錢多了,原則上會帶來更高的消費和投資,投資比如股市和樓市,消費則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財政政策則更加簡單粗暴,市場不是缺少購買力麽,比如企業和居民往往量入為出,收入和營利水平決定了支出的意願和上限,唯獨政府部門往往是 逆周期幹預 的重要力量,也是肯恩斯主義的核心觀點,政府部門在經濟下行中要更有作為,擴大財政赤字來增加政府的購買,美國這方面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美元不再承諾與任何錨點繫結,自己就是自己的錨,非要找一個的話,就是作為國際通貨時與全球的貿易商品掛鉤。美元的貨幣供給本身就非常依賴國債的發型,財政赤字貨幣化,轉化成市場的購買力和貨幣供給。其實也是現在美國經濟的困局,要抑制通脹必然要求收縮信貸和貨幣供給,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削減開支又降不下來,一面放水一面抽水,效率大打折扣。

回到我們的問題,雖然算不上極致的寬松貨幣政策,但也是長期偏離名義GDP的貨幣供應,從去年到今年大家也能看到一個基本的特點,不管是刺激樓市還是刺激消費市場,真正有效的政策最後幾乎都會落到寬松貨幣政策上,比如更低的信貸門檻,更高的首付比例,更低的利率優惠,最有意思的是,最近收到的銀行簡訊,竟然也會出現一句:由於政策放寬.......。或者說,今年經濟增速在政策幹預端的首功怎麽看都應該是 央行 ,出最大的力,搶最小的功,包括但不僅限於存量貸款和新增貸款利率的下調,同時還要承擔更大規模的金融體系風險 ,最簡單的理解,借錢容易還錢難,加杠桿容易,後續的風險也必然不可能憑空消失,比如一季度就幹到8.7%的實體部門杠桿增加。

再看財政政策,減稅降費有,比如增加個稅中的專項附加扣除額度,但相比寬松的貨幣政策,要保守的多,更大的精力在於化解地方債務,開啟了政府的債務上限,透過發行低息的政府明面債務來置換高息的隱性債務,僅此一項,基本就用光了財政政策的籌碼,舉債更多的是來還債而非增加居民的公共福利支出和減稅降費,至少現在還看不到非常清晰的日本模式趨勢,即政府部門以極高的杠桿增加速度來置換居民部門身上的高杠桿,財政政策可能不是沒發力,而是深受隱形債的掣肘,就算有點精力也給地方隱形債兜底了,根本很難發揮更大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決定了非市場因素的刺激效果,至於三產的恢復,完全是防疫政策放開以後的市場自發恢復,和有形的手關系不那麽大,而今年對於增長首功的是央行,其次化債也很難說是沒有功勞,畢竟地方信用破產也會是非常大的沖擊,至於統計局,就不要來搶功了,反而會加深市場的不信任,統計最忌諱人為有目的幹擾,做到客觀公正的把實際數據反映出來就是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