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意思的 回旋鏢 ,我還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些學生時代接觸的閱讀材料"猛誇"香港,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提及為什麽香港不像大陸這般大型超市橫行。
當時閱讀材料裏面大概是這麽說的:
這種小超市在香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策保護,香港對這種小超市只收15%還是多少的利潤稅,這意味著這些超市賺錢了才需要交稅,不賺錢了就不用交稅,因為這一政策,所以很多小超市可以降價促銷,比那種大型超市更具有價格優勢,在這種小店的競爭之下,很多大型超市都沒法生存下去。
然後 這類閱讀材料猛誇了一下這種政策對小商家的保護效果,最後明著暗著表達我們應該"借鑒" 。
可問題是真如此嗎?倉儲式大型超市雖然不敢說是未來主流風向,但是其更合理的布局和成本的控制,或許算是一種"正確"的方向,最關鍵的是香港真的是保護所謂的小商家嘛?
比如說香港的百佳等商超是有明顯優勢的,百佳是長和集團旗下的品牌,而長和集團在香港有很多物業,有很多店鋪都是長和集團的物業,所以百佳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租到店鋪。
最核心的點在於,如果香港之前的模式是有效的,為什麽還會如此呈現"異地"購物潮呢?匯率是一個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港幣升值、人民幣貶值在最近兩年有這個現象,但是人民幣後續回暖升值也沒有讓過境深圳購物的香港民眾減少,反而持續增加。
事實上保護小商家的思路是對的,但是日用品這種與民生高度相關的東西,還是哪種形式更有利於國民生活更值得推廣,因為 不能因噎廢食,小商家確實無法在攤薄成本的方面與大商家競爭,如果為了強行扶持小商家而對大商家施以重稅,那麽就變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小商家把價格"擡"到略低於大商家征稅之後的價格,商品整體的價格還是上漲的 。
最後的結果便是香港原生的大商家、小商家都被香港居民嫌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