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大學四級英語考試的作文題,也能像高考作文一樣出圈。凜冽的寒風當中,大學生們感受到了submission的傷害——因為對這個單詞的不認識,導致對於整個作文題的理解發生了南轅北轍的偏差。
目前傳出來的作文題大概是這樣的:Suppose your university newspaper is inviting submissions from students for its coming edition on a campus event that has impressed them most.(大意是:假設你的大學校報正在邀請大家「投稿」,寫一件校園裏印象最深的事)
對於「invite submissions (邀請投稿)」,很多考生完全不知道是什麽意思,有的只想起了「submission」的常見意思「屈服、投降」,於是有的考生就洋洋灑灑寫了一封「投降書」,有的給「投降」寫了一封信——Dear Submission。
有的考生寫了「投降書」。網路留言螢幕擷取
四級考試當天,中國北方地區大雪撲簌簌地落下,有視訊顯示,有的考完四級的大學生手腳並用爬過雪地,爬回宿舍。雪下得正緊,眉頭鎖得更緊,「林教頭風雪山廷廟」的悲涼也不過如此吧?網友直呼:我們都「爬」了,親愛的「submission」你看到了嗎?submission怎麽就讓大學生投降了?這些讓出題人看了沈默,閱卷人看了流淚的答案,仿佛展現的不是考生的英語水準,而是考生對「英語再生產」的創造力。
煙台大雪,大學生「手腳並用」爬回寢室。網路視訊螢幕擷取
誠然,隨著大學英語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四六級考試應當與時俱進,對考生英語的綜合素質提出進一步要求。但是,跨國的語言隔閡和文化藩籬仍然存在於考生之中。轉譯是實作漢語和英語交流的橋梁,然而,誕生漢語和英語的土壤存在較大文化差異,這就決定了「轉譯的過程」不能僅從詞匯直譯和句式結構中尋找線索,必須在理解對方語言的文化意涵和生活實踐中尋求答案。矛盾點在於,大多數的中國大學生無法直接經驗英美文化環境,只能透過書籍、視訊等媒介間接感知,因此「文化誤解」的發生也實屬必然。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能夠認識到這種文化差異性所在,因此在考試命題中存在對「熟詞僻義」的考查,以便提升考生們跨文化移情能力,這本無可非議。然而,回到命題技巧上,這種考查卻不應發力過猛。
首先,四六級作為一種非選拔性考試,其目的在於服務大學教育,提高育人效果,應當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將「熟詞僻義」放在審題的關鍵點上考查,導致諸多考生看不懂一整道作文題,導致撰寫的作文偏離了出題人原意,這反而會放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焦慮而不是增加英語學習的動力。
換言之,「熟詞僻義」可以作為題目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進行考察,即給予考生一定的機會空間,即便沒有提前掌握該單詞不常用語境下的中文釋義,也能在語意關聯中猜測出該單詞的大致意思,從而不影響正常作答。
有的考生寫了給「投降」的一封信。網友留言螢幕擷取
可以考lot的「停車位」「拍賣品」的生僻含義,school是「(魚)群」,spell是「念咒語」,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放到作文題幹裏作為關鍵詞使用,不理解這個詞,就可能導致整篇作文都寫不出來,或者寫得南轅北轍,這個是不是偏題、怪題了?
拿高考作文作為一個比較,如果考生把作文題目【早】看成了【旱】,寫了一堆抗旱的內容,那是考生審題不清的責任,但是如果作文題目是【提籃春光看媽媽】這種容易產生誤解、歧義的題目,會導致作文的寫作方向和出題者的意思滿擰,是不是就是出題品質的問題了?
當然,考生也應當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增強外語學習的主動性,進一步思考,去理解外語的文化環境,完成從「機械地學習」向「有機地學習」的轉變。此外,考生也應當在考試過程中調整好心態,至少不應出現將「submission」視為被邀請物件,開頭一句Dear Submission這樣的情況(要知道,題幹中submission一詞都沒有大寫)。
現實情況是優秀的四六級成績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門檻,而考試本身難度卻日漸增高。這就要求命題人提高命題的水平,至少應避免劍走偏鋒,也要求考生切實提升自身英語能力和水平,了解多元文化不同的套用場景和語境。
高等教育不必讓大學生「因四六級破防,向submission投降」,畢竟考試的本質不在於冰冷的分數,育人才是考試的歸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