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場交通運輸領域的重磅會議——全球永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在北京召開,今年的論壇主題是「永續交通:物流聯通世界」。在會場上,中新財經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韌性」。
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這些給包括國際航運在內的整個交通運輸行業帶來沖擊,交通運輸韌性不足、交通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正在加快暴露。
作為實體經濟的「筋絡」,物流一旦受阻,就會產生「蝴蝶效應」,一系列不確定性事件導致全球供應鏈風險加劇。
9月25日,全球永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在北京開幕
今年,與會的中外嘉賓都在強調交通運輸的韌性、供應鏈的韌性、合作的韌性。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同時中國企業出海的通暢,也離不開物流的全鏈條支持。
「要深化互聯互通,提升國際物流通道韌性。」中國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論壇上強調。
促進互聯互通、穩定全球供應鏈,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正在采取行動。
「比如說清潔能源替代燃料這塊,全球的航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可以推動清潔能源和替代性燃料全球運輸。所以我們就建設了五大走廊,攜手不同的國家,目的就是推動這方面的供應鏈。」新加坡交通部部長徐芳達說。
烏茲別克交通部部長伊爾霍姆·馬赫卡莫夫表示,雖然烏茲別克是一個內陸國,而且通往世界主要港口的通道有限,但是仍然在努力建設陸地的運輸走廊,這樣能夠連線整個歐亞地區其他走廊,「我們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發展高品質、可靠以及永續的跨境基礎設施。」
資料圖:中歐班列(成渝)中國重慶—德國杜伊斯堡發車現場。 張旭 攝
當然,在穩定全球供應鏈方面,中國已經有了成功的實踐經驗,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歐班列。
貫通歐亞大陸的中歐班列正成為眾多企業國際運輸的優選項,歐洲多國開始尋求以陸代海的物流方案。來自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3056列,發送貨物139.9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2%、11%。
提前布局,中國下了「先手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多項交通運輸領域的改革任務,既有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也包括鐵路和公路等改革。
如李小鵬在論壇上所說,實踐證明,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發展成為交通大國聯通世界,也必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闊步邁向交通強國,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