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陳秋玲|夯實人才支撐,推動三鏈融合

2024-01-21新聞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從國家戰略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進一步發揮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的作用。具體而言,需要從人才強鏈、教育延鏈、政策補鏈、生態固鏈四個方面入手,加快推動人才鏈支撐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人才強鏈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兩個一公裏」問題是根源。如何有效破解?針對原始創新的「第一公裏」難題:一是建立人才鏈支撐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統籌推進機制,在政策導向、目標導向、資源配置導向等方面形成合力。二是緊緊圍繞創新鏈產業鏈持續打造戰略科技力量,以研究真問題、攻堅真難題為評價導向建立「0-1」原始創新評價機制,支持和鼓勵拔尖創新人才「十年磨一劍」,提升「錢變紙」的品質。探索「無人區」試錯托底的機制建設,保持對原始創新的持續穩定投入。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難題:全面開啟「動車組」模式,建立全價值鏈無縫銜接、雙向賦能動車機制。政府扶持龍頭企業鋪好快速發展的「動車軌域」,提供強勁牽重力的「動車頭」。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開發、工程套用全價值鏈的「車廂」銜接處設定接力區,核心主體都「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創新內移」,真正破解「最後一公裏」難題。
教育延鏈
針對人才有效供給的「第一公裏」難題:要下大力氣、花真功夫,聚焦創新鏈產業鏈的熱點、難點、痛點、重點,從人才供給端的教育鏈入手,加快學科專業結構的最佳化調整,切實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頑瘴痼疾。
針對人才鏈支撐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最後一公裏」難題:緊緊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建立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功能型平台和機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都往前跑500公尺形成接力區,快速推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高效對接,實作人才開發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深度對接、融合融合。
政策補鏈
人才資源原本就稀缺,若在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過程中流動不夠、不順、不暢,就難以形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一招致勝「殺手鐧」,從而導致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效率受損。
針對人才鏈結構性失衡難題:客製服務有效市場的「政策套餐」。大振幅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和幹預,大振幅減少政府對創新要素資源價格的幹預,發揮人才鏈在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中心地位,聚焦最核心的「卡脖子」環節客製體系化的政策工具。
針對評價體系缺失難題:設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評價「指揮棒」,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分類評價、分類管理、分類施策體系,建立對統籌推進不力造成嚴重影響的主要負責人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生態固鏈
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需要厚植有利於進一步最佳化人才成長與發展的生態。針對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不足的生態難題:圍繞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內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組建大團隊、打造大平台。針對拔尖人才難以脫穎而出的生態難題:強化人才鏈在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整合各類資源,營造「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生態。
[作者為上海大學發展規劃處(大數據中心)主任、教授]
作者:
文:陳秋玲編輯:陳瑜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