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印度突襲中國企業,CEO和CFO都被抓,賺的錢一分別想帶走

2023-12-28新聞

想在印度辦工廠賺點錢,簡直是「刀頭上舔血」。

近日,外媒訊息稱,繼凍結小米48億資產後,印度再次對vivo印度公司出手了: 以公司內部的CEO、CFO為首,抓走了多名高管。

印度這次行動是突襲動作,據悉,vivo印度公司沒有察覺到任何訊息,所以多名高管被帶離崗位之後,其公司是否還能正常運作,接下來的發展很可能會不受控制。

事實上, 早在今年10月,印度方面就已經突襲過vivo印度公司一次了, 誰能想到,當時的調查還未結束,現在已經卷土重來……

甚至,印度方面兩次突襲,給出的都是同一借口「洗錢」。咱也不知道, 「向中國匯款6200多億盧比(532多億人民幣)」 ,為何能和「洗錢」聯系上?

當地時間12月2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也對此事做出了回應: 密切關註。支持中國企業合法維權。

「出爾反爾、巨額罰單」

vivo作為中國企業,在印度開工廠,其在中國和印度企業之間有資金往來,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一直以來,印度方面都在鼓勵外國企業入駐,為了招商引資,他們持續推出諸多 投資優惠政策、以及一定程度的稅收減免措施

再加上印度的人口基數也很可觀,與中國基本相差無幾。既然本國的「蛋糕」競爭如此激烈,企業家們自然轉變策略, 一致對外開辟新的市場。

僅就中國的手機市場而言,近些年的發展幾乎已經趨於飽和。於是,各大企業為了增加創收,開始把目光轉向印度市場。

華為、小米、vivo、OPPO等技術企業,紛紛在印度開設代工廠,不僅其 廉價的勞動力 讓國人視若珍寶,包括其 大幅空白的消費者市場 ,也讓人驚喜不已。

得益於印度方面推出的諸多福利政策,這些企業家們在前期確實是賺得盆滿缽滿。他們怎麽可能想到,印度的政府竟然也有出爾反爾的一天?

而且,印度的「出爾反爾」頗為高明,他們不直接「伸手要錢」,而是 隨便尋一個借口,然後甩出一張「巨額罰單」

此種手段看似無賴至極,但放在唇槍舌戰的國際層面,卻屬實好用。因為只要能替本國爭取利益,任何牽強附會的理由,都能被他們冠冕堂皇的潤色成正規的文書。

印度這一招可謂屢試不爽,不僅是中國的各大技術企業, 美國的蘋果、微軟、高通等企業, 早期也上過印度的當;

以及 「多年老友」俄羅斯 ,俄羅斯和印度的聯系從上個世紀就很緊密了,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合作展開,普亭明顯開始不耐煩了。

印度的貨幣盧比在國際上地位一般,但在餓、印的諸多計畫合作中,莫迪都堅持用盧比結算,普亭甚至表示「再不濟可以用人民幣結算」,但終究拗不過莫迪。

手裏堆著幾十億的盧比,卻花不出去,也難怪普亭焦躁了……

可以說,在印度開代工廠,但凡有點起色的,幾乎都被「突襲」過。細看的話,簡直是一部血淚史。

近20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印度政府嗅到味道後,立刻放棄先前主要針對美國外資企業的方向,現在主要就是瞄準中國企業。

而且,不僅是華為、小米、vivo等這樣的頭部企業,包括中遊、下遊的各大連鎖企業,也或多或少被安上了 「莫須有的罪名」

後記

針對印度的「突襲」行為,vivo印度公司表示先前沒有任何征兆,接下來將 聘請專業的律師團 ,來認真對待這次「汙蔑」。

中國有一句老話「多行不義必自斃」,或許眼下,印度憑借此舉,獲得了巨額的收益,但看待國家經濟,我們必須具備長遠目光。

印度這樣的方式,無疑是把中國企業往外推,僅透過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戰,就能發現我們也不是被任意拿捏的軟柿子,希望日後印度再次下手時,能做好承擔我們反擊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