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上海與中國美院再簽合作,實踐「名校大城,交相輝映」

2023-12-28新聞

12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美術學院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出席並見證簽約。副市長解冬與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代表雙方簽約。

根據協定,雙方將按照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要求,發揮各自優勢,合力打造國際設計智造聯盟、文化藝術高地、全球設計創意社群、社會美育大平台,合力提升中國美術學院張江校區功能。上海將積極引入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深度融合,推動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同時將助力中國美術學院建設世界一流美術學院,展現「名校大城,交相輝映」的生動實踐。

回眸歷史,中國美術學院與上海文化藝術界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兩者血脈相連、學脈相通。面向未來先鋒智造,中國美院希望將其藝術教育之路延伸到上海,並且透過上海將國美的藝術精神播撒向全世界。

簽約儀式現場

海上初心 不解之緣

從上世紀20年代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建立伊始,中國美術學院就與上海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學校師資的構成、藝術創作研究的特色、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發端、林風眠吳大羽一代藝者的影響、海派畫家參與美院教學等等,一件件、一樁樁,美院的歷史上寫滿了與上海這座東方大城的藝路相通、學脈相連的淵源……

1927年11月,中華民國大學院在上海馬思南路召開藝術教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由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主持,並送出了親自起草的【創辦國立藝術大學之提案】

1928年,蔡元培、林風眠在杭州西子湖畔建立國立藝術院。建校初期,多位教授往來滬杭之間,成為學校早期教學的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作為革命藝術的先聲,左翼文藝思潮也在上海異軍突起,並呈向全國各地放射線之勢。最早在國立藝術院倡導左翼美術思想,發起進步學生運動的先鋒,是當時研究部學生張眺。張眺曾任左聯黨團書記,長期活動在上海進步文藝界,以一名共產黨人的思想覺悟,自覺地開展宣傳革命的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活動,李可染、胡一川等都將張眺引為良師益友,在他的引導和影響下,走上了革命藝術的道路。

1930年暑假,「左翼美術家聯盟」作為「左翼作家聯盟」的分支機構在上海正式成立,並選舉產生了9人執行委員會,國立杭州藝專學生胡一川、夏朋代表「一八藝社」入選,於海、張諤也為原國立杭州藝專校友。

1931年6月,在魯迅先生和「美聯」的幫助和支持下,「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在上海舉行,魯迅專門作【「一八藝社」展覽會小引】

「一八藝社」的學子們在相容並蓄的學術氛圍中一面領會普羅藝術理論,一面學習歐洲進步版畫藝術,在魯迅的親身教導下,在刀與木的刻鑿之間,發起了「錚錚作巨鳴之一日」(【木鈴木展·前言】)的新興木刻運動。

1931 年秋,「一八藝社」全體社員合影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立杭州藝專是「新興木刻的搖籃」,這和上海這座大都市的新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該運動也成為了中國革命文藝的重要篇章。

【拂曉】 肖峰 宋韌 布面油畫 180mx350cm 197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藝專教授林風眠、吳大羽、關良諸位名師移居上海,成為新中國上海美術界的中堅力量。而來自上海的顧坤伯、陸儼少等先生,與潘天壽、吳茀之等教授一起,構建起中國畫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影響深遠。

1980年代,現代藝術重新生長,再次前衛的藝術行程也同時開啟,正是有了中國美術學院和上海之間往來不息的學術交流,「上海抽象」成為新時期美術的重要先聲,杭州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策源地。

融入上海 薪火潮頭

從早期國立藝專的先賢以上海為潮頭,推動美育革命,到後來中國美術學院對於上海雙年展發展的持續推動,到上海設計學院的成立、張江校區二十五年在地辦學,再到對於上海世博會等的積極參與。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在歷史的不同時期,融入上海,前赴後繼地在上海譜寫藝術教育新篇章。

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

1996年,國美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創辦了上海設計分院。上海設計學院位於上海張江,自1996年設立以來,25年來培養了7000余畢業生,為上海和全國輸出了一批高層次、高水平的創新設計人才。他們有的活躍在上海的藝術設計前沿,有的活躍在互聯網龍頭企業,還有的在高等藝術院校,繼續培養著新一代藝術設計人才;更有很多畢業生在上海創業,用自己所學為上海的藝術設計事業添磚加瓦......

八九十年代,方增先先生主持上海美術館、上海美協工作,為上海美術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他在耄耋之年創辦的上海雙年展,至今還是中國官方舉辦的最具學術性和國際性的當代藝術平台。

新世紀伊始,時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領先的學術團隊主導策劃了連續六屆上海雙年展。「海上上海」、「都市營造」、「影像生存」、「超設計」、「快城快客」、「巡回排演」,這六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環環相扣,與上海城市的歷史與現實絲絲入扣,在全球國際藝術雙年展序列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問題鏈,構造了一個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東方國際城市的文化話語譜系。在此之後,學校藝術家依然持續參與上海雙年展的學術策劃等工作,創作大量精彩的藝術作品參加演出。

世博會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學院在跨專業互動、多學科協作之下,以數百人、十余個學科全面介入上海世博會的策劃與設計,歷時三年半,承擔了上海世博會城市生命館、浙江館、杭州館、寧波滕頭館等展館設計及中國館建築色彩設計等十余項重要工作,贏得廣泛贊譽和認可。

2016年至今,學校在上海舉辦各類學術活動140余項,助推上海文化事業發展,構建社會美育大平台,打造上海萬能化藝術高地。

2021年,非虛構戲劇【輔德裏】在上海首演。這是一部反映黨的二大的舞台作品,以黨章的誕生與守護為脈絡,呈現革命者的命運、使命和愛情,獻禮建黨百年。該劇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牟森擔任總敘事、導演,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師生擔當敘事設計團隊,編劇、舞美設計、燈光設計、多媒體設計、展覽設計等均由平均年齡不超過28歲的「90後」青年藝術家們操刀,在40多天內橫跨華東四省九市巡演,為上海乃至全國打造了一堂「好聽好看好懂」的藝術黨課。

2021年,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牟森擔任總敘事、導演,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師生擔當敘事設計團隊的非虛構戲劇【輔德裏】在上海首演。

面向未來 智造先鋒

2006年,浙江省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工作,並提出明確要求——「加快建設成為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研究和教學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

浙江省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工作,並提出明確要求——「加快建設成為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研究和教學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

今年是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九十五周年,95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學科最齊全的美術學院,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均位列全國藝術類高校首位。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始終以視覺文化高揚中國精神,以系統設計推動城市更新,以藝術創作助力鄉村振興,以藝術創造參與城鄉營建,激發社會創新力量,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今年3月,國際設計智造聯盟(DIU)正式成立,上海市與中國美術學院合力打造DIU國際設計智造聯盟(Design Intelligence Union)上海中心,助力「世界設計之都」建設。在李強同誌倡議發起,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中國設計智造大獎(DIA)基礎上,學校攜手百余家國際設計師組織、國內外藝術院校以及數位科技與先進制造企業,發起國際設計智造聯盟(DIU),致力於打造一個「藝科商教」四維融通的創新聯合體,推動設計智慧與數位智慧深度結合,促進文化創造與科技創新共生、設計前進演化與產業叠代共構。

中國美術學院與上海市楊浦區共同打造的DIU國際設計智造聯盟

12月15日,中國美術學院與上海市楊浦區共同打造的DIU國際設計智造聯盟(綠之丘計畫)正式啟動。該計畫定位為面向國際前沿的「DIU創新樞紐綜合體」,是中國設計智造向全球漫延的反應爐,也是未來生活智慧與設計美學的策源地。

長三角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產業資源最為集聚、發展資源最為優質的區域之一。新世紀以來,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和時尚設計之都,亦是數位經濟的最前線,匯聚了一批批藝術科技領域的創新人才,孵化了一代代數位智慧時代的高新科技產業。中國美術學院積極推進「人文科技的雙向會通」,大量的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興專業蓬勃發展。

回眸歷史初心追溯,中國美術學院與上海文化藝術界血脈相連、學脈相通;面向未來先鋒智造,中國美院將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到上海五個「中心」的事業大開發中,將國美之路真正地延伸到上海,並且透過上海將國美的藝術精神播撒向全世界。雙方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和浙江重要講話精神,深學細悟篤行習近平文化思想,錨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市校雙方優勢,攜手聚合全球創意資源,構築國際智造網路,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深度融合,打造面向未來的生活美學創新體系,共同譜寫好建設高品質發展文化高地這篇大文章,將上海建設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為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貢獻藝術力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