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很多國家都曾改革開放,為啥只有中國成功?是時候說清當年真相了

2024-12-14新聞

國人都知道,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成功實作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折,並由此建立了開放型的經濟體制,最終使中國完成了走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經濟做出的貢獻有多大呢?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978年美國GDP大約是中國的15.7倍,人均GDP一度達到中國的68倍,但是到了2020年,美國的GDP僅為中國的1.4倍,人均GDP只超出了中國6倍。

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但實際上,在上個世紀,實施過改革開放的國家並不只有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都曾嘗試過改革開放,但這些國家都是失敗的多,最終成功的寥寥無幾。

那麽,同樣都是改革開放,為什麽中國能取得跨越式發展,其他國家最後卻只能偃旗息鼓,甚至經濟還因此一落千丈呢?

冷戰開始後,美國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按照這套體系的地位劃分,美國掌控全球商路,美國的傳統盟友或殖民地,承擔一些中高端技術產業,第三世界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則位於這套體系的最底層,負責加工制造低廉的商品,用廉價勞動力供養和支撐美國及其盟友。

正是因為這一套不合理的經濟體系,全球貧富差距開始被越拉越大,為了拉近與國際社會的總體差距,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以及中國等開發中國家都開始嘗試經濟改革,其中巴西更是率先邁出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性一步。

上世紀六十年代,巴西政府提出「進口替代」的大戰略,所謂的「進口替代」,就是限制部份初級產品的進口,然後再以優惠政策條件吸引外資進入巴西投資建廠,這樣初級產品就完成了進口到國產的轉變。

在完成了這一步之後,巴西再利用外資在巴西辦廠所繳納的稅收和部份財政收入改善民生,投資本土企業,等本土企業能夠支撐中高端產業的輸出時,巴西再讓本土企業將初級產業全面拓展到中高端產業,從而實作「進口替代」戰略。

巴西的經濟改革理論從邏輯上來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巴西還擁有其他任何一國都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巴西有851.49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蘊含著各種稀有礦藏,還有充沛的淡水資源,這些水利儲能,保守估計能支撐巴西建造30個三峽大壩。

除此之外,巴西還有2.5億公頃的肥沃土地和1.5億公頃可開發耕地,周邊還沒有大的國家可以威脅到其發展,即使是在戰爭年代,巴西也沒有遭受過太大的破壞,相比於其他國家,巴西天生就擁有改革開放的先決條件,因此當時世界各國都堅信,只要稍加改造,巴西就將會一飛沖天。

事實證明,巴西的經濟改革確實是有效果的,在最初的五年裏,巴西每年都實作了GDP11%的增長奇跡,在這種經濟高增速的情況下,巴西就如同一塊磁鐵,源源不斷的吸引著鋼鐵廠、汽車公司、航空配件、冶金行業等資本流入巴西。

經濟的高速發展讓巴西百姓紛紛湧入城鎮,大批農民開始進城務工,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巴西的前途一片光明,那時候,如果你告訴一個巴西人,說他們當下的繁華只不過是曇花一現,那所有人都會把你當瘋子,這怎麽可能呢?但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

進入七十年代以後,巴西的外部環境發生巨變,隨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工業成本大幅上升,巴西的制造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資本開始外逃,外資的離開讓巴西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巴西政府不得已只能暫停補貼政策。

但沒了政府補貼和高福利政策,巴西大量工廠開始倒閉,無奈之下,巴西政府只能開啟印鈔機應對財政赤字,最終巴西的通脹率飛升到了15%,經濟越走越拉,而這一時期又正好是東亞四小龍崛起的黃金年代,面對東亞工廠的生產效率,巴西的經濟發展直接停滯。

而更關鍵的是,巴西在短短幾年內雖然實作了經濟高增長,但其產業升級能力和上升空間卻始終沒有打破被美歐等西方國家拿捏的桎梏,巴西幾乎所有的技術都掌握在外資手中,巴西百姓雖然也在努力的工作,但只能在最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崗位上出現。

實際上,早在進入七十年代以後,巴西政府就想過要興建超級水庫解決電力需求問題,解決了電力問題,巴西還能借此擴大產能,所以為了實作這一計劃,當時巴西政府不僅制定了亞馬遜流域水利大壩工程開發計劃,還試圖說服西方財團對計畫進行投資。

然而,還沒等巴西的水利開發計劃落實到位,美國就開始聯合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對巴西的開發計劃進行譴責,指控巴西的水利開發已經危及大自然的正常運轉,甚至會引發地震、破壞地球磁場等各種負面情況。

雖然美國人說的義正言辭,並在道義上占據了制高點,但其實美國自己的水利開發程度已然達到了86%以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還指責巴西破壞地球環境,想想也覺得無比的諷刺,但盡管如此,美國還是成功了。

在美國的阻攔下,巴西的水壩開發計劃被叫停,由於產能無法擴大,上升通道被限制,巴西的工業化行程最終只能宣布無限期停止,國家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投身到改革開放浪潮中淘金的巴西百姓也只能一輩子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而像巴西這樣一股腦投身到改革開放浪潮中的國家並不在少數,當年其他開發中國家,也是如此盛況,即使是南非這樣享譽全球的富裕國家也曾投入到改革浪潮中,南非和巴西一樣,擁有天然的改革優勢,坐享好望角天然良港的位置,光是煤炭儲量就占到了整個非洲的87%,除此之外還有黃金、鉆石、鈾和錳等硬通貨,改革理應非常成功。

改革之初,南非經濟迎來了短時間的持續繁榮,從1961年到1980年,南非的人均GDP一度從454美元漲至2905美元,當時南非政府有了資金流入以後,也開始反哺國內的制造業,不但生產各種家電和汽車,還間隔生產飛機、坦克和飛彈,甚至還研發了原子彈。

只不過歐美不會坐視南非進入發展快車道,曼德拉執政後,歐美對南非提出了很多「忠言」,像是降低金融門檻,取消貿易保護性措施之類的,甚至還要求南非廢止核武器研發計畫,避免被國際社會譴責。

歐美的建議乍聽起來沒什麽問題,所以曼德拉也欣然接受,按照歐美的要求,曼德拉廢止了南非幾代人努力才堆砌出來的核武器研究所,降低關稅賤賣國有資產,取消貿易壁壘,讓非法難民和移民無所顧忌的進入了南非。

曼德拉的操作確實讓曼德拉本人在國際社會上贏得了好名聲,但南非的經濟卻因此一落千丈,如今的南非已然被劃入貧窮國家一列,曾經的繁榮不過是曇花一現。

但是,在眾多國家都走向失敗之際,中國卻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好,無數國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賺到了第一桶金,本土企業更是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那麽中國能成功的關鍵在哪呢?

實際上,當時很多投身改革開放浪潮中的國家,中國是最不被看好的國家之一,因為當時中國還很落後,自然資源也沒有巴西和南非那樣占盡優勢,因此,當聽到中國要改革開放時,很多國際上的「專家」都認為中國不會成功,但結果卻讓他們大失所望。

而中國能成功的原因其實也並不簡單,為了迎接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在此之前曾做了三十年的努力,在這三十年內,中國一邊進行土地改革,讓廣大農民朋友翻了身,一邊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國人學會了識文斷字,後續的改革政策才能更好的傳達下去。

除此之外,中國還不忘興建基礎工業和農田水利,只有做好基礎建設,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和可以灌溉全國農田的現代化水利工程之後,接下來的改革工作才能得心應手,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很多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父輩人都知道,那個年代中國還沒有大型電腦械,也沒有開山碎石的工具,想要修水庫,建造穿山公路,就只能靠鋼釬和榔頭去砸石塊,然後用肩膀和扁擔去挑土。

那個時候中國還很窮,沒有薪資,即使有,也少的可憐,而且工作也累的很,甚至還有生命危險,但父輩們還是一點點的在努力建設祖國,沒有一句怨言,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出現了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改革開放的雛形出現了。

而最關鍵的是,中國始終堅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國之重器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隨著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和兩彈一星工程取得巨大突破,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可以頂住被歐美武力幹涉的能力,這時候再實施改革開放,我們才能無懼任何人。

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因為有了前三十年的苦心積累,中國人民的巨大潛能才能在後面四十余年內被完全激發,都說四十不惑,人如此,國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