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2月12日電 題:南水北調工程生態效益日益顯著
新華社記者李鵬翔、李思遠、張陽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來,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持續回升、湖泊河流生態環境改善、人居景觀提升,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冬日的「華北之腎」白洋澱,水面還未完全封凍。舟行水上,枯黃的蘆葦分出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水道,水鳥不時從中驚飛,掠過天空又消失在遠處。
「潛水的是骨頂雞,飛著的是白鷺。」從河北安新縣趙北口鎮李莊子村出發,船工李小卯一邊指著,一邊繪聲繪色地講起白洋澱近年的變化:從水面一度不足200平方公裏,到如今擴大到近300平方公裏,重新成為鳥類天堂,白洋澱可謂是經歷了驚險的一躍。
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內的村莊。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為了適應人口增長和經濟快速發展,華北地區長期大規模超采地下水,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鬥區。一時間「有河皆幹、有水皆汙」,水資源衰減、濕地幹涸、水汙染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湧現。
轉變得益於南水北調工程。
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介紹,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生態效益日益顯著。透過水源置換、生態補水,有效保障沿線河湖生態用水,累計向北方地區50多條河流生態補水118億立方米。
透過南水置換當地生產生活主要用水,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緩解,總體達到采補平衡,地下水水位持續多年下降後實作連續回升,部份地區地下水漏鬥正在消失。
數據顯示,與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回升和穩定面積占比達92%,水位平均回升2.25公尺;深層承壓水回升和穩定面積占比達97%,水位平均回升6.72公尺。
華北地區多地「枯萎」的泉水再次噴湧,是地下水位回升的直觀證據之一。北京市81處泉眼幹涸多年後實作復湧,濟南「泉城」再現四季泉水噴湧景象,20世紀80年代斷流的河北邢台百泉持續復湧,形成水域面積790畝……
同時,南水到來後,有條件騰出更多水資源為河流湖泊進行生態補水,帶動了沿線治汙、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等一系列工作,華北地區幹涸的窪、澱、河、渠、濕地重現生機。
近10年海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成效評估結果顯示,海河流域河湖正加快復蘇,河流斷流現象全面好轉,湖泊水域面積穩定恢復,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明顯,流域重現生機。
在山東省曾經的「醬油湖」南四湖及其支流白馬河中,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和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再現,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也頻頻「露面」。
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沿岸景色。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守護著河北正定古城的滹沱河一度斷流40多年,2公裏寬的河床沒有水,只有狂風大作時漫天昏黃的沙塵。如今滹沱河全域復流,夕陽照著寬闊的河面,映著成片的蘆葦,重現文天祥筆下「橫流數仞絕滹沱」的景象。
不只是滹沱河,1996年斷流的北京母親河永定河首次實作全年全線流動,天津市區海河水位升高、水質改善,「幹渴」的京杭大運河實作全線水流貫通。華北地區的白河、淇河、安陽河、滏陽河、七裏河等50多條河流實作生態復蘇。
南水北調通水以來,初步形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靚麗風景線,營造了優美的人居景觀。
河南省焦作市區南水北調幹渠及兩岸風景。新華社記者伍誌尊 攝
碧空如洗,從高處俯瞰,南水北調中線幹渠像一條藍色絲帶貫穿河南焦作這座百年煤城。焦作火車站就在幹渠不遠處,以前附近是環境臟亂差的棚戶區,如今幹渠兩旁新建了「天河公園」,沿岸10公裏長的綠道分布著300多種樹木,前來散步、跑步的市民絡繹不絕。邢台名泉黑龍潭復湧後,一串串水泡從5公尺多深的水底汩汩湧出,形成百畝大小的水面,吸引遊客紛紛前來打卡。
十年來,一渠清水緩緩北上,潤澤北方大地,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