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往事之幸運的台灣

2024-01-21新聞

台灣是一個小確幸的社會,競爭不激烈,開支也不大,過著比較溫馨自在的生活。

台灣民眾的危機感非常低,有句話說得好——全世界都認為台海局勢十分危險,只有台灣人絲毫不介意。

從大視角來看,台灣其實是一個很幸運的島嶼,這種幸運某種程度上塑造了當下島內的社會基礎民意。

可以這樣講,二十世紀歷史洪流的殘酷性,台灣很少有人切身體會過。

環顧東亞,台灣島是二十世紀裏唯一一個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火摧殘的地區。

日本不必解釋了,全國上下幾乎是炸爛又重建,一直到六十年代東京街頭還隨處可見乞討的殘疾士兵,向人們昭示著戰爭的可怕。

北韓和南韓同樣淒慘,僅在五十年代的韓戰中平民死亡人數即超過300萬,約占當時南北韓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曾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站在漢江橋頭,幾十萬的難民背著包袱、扶老攜幼,爭先恐後地向漢江擁去。難民們紛紛從冰上渡江。緊抱著嬰兒的母親,背著老人、病人、殘疾人的男人,扛著大包袱和推著小型兩輪車的人們……沒人去扶助那些跌倒的人。在這悲慘的逃難中,誰也沒時間去幫助鄰居。沒有人流淚哭泣,只能聽見在冰上走路的痛苦的喘息聲。」

東京街頭乞討的士兵。這幅畫面的影響延續至今——日本絕大多數年輕人厭倦當兵,且十分反戰,自衛隊的平均年齡超過36歲。

中國大陸的二十世紀跌宕起伏,經歷過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數十年的全域戰亂,影響深遠。

東南亞地區也好不到哪去,越南、柬埔寨等國從四十年代一直打到八十年代;緬甸直到今天還處於半內戰狀態;印尼、菲律賓等都是二戰激烈的戰場,前者在二戰結束後又跟宗主國荷蘭打了整整四年。

就連彈丸之地新加坡也沒有逃過一劫,包括被日本俘虜的英軍(不少是印度人)和當地華人在內,得有十幾萬人身亡。

除東亞地區外,歐洲、中亞、西亞、非洲也都是二十世紀戰爭的重災區,大概只有北美南美的情況稍好一些。

台灣總督府廳舍,啟用於1919年,現為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地。

台灣很幸運地躲過了二十世紀裏的歷次戰亂。

二三十年代大陸軍閥混戰之時,正是日本對台殖民相對寬松的年代,搞了不少基礎設施建設。

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擔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日本不太敢招募太多台灣士兵,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開始大規模動員。

四十年代中期,台灣島上一度駐紮有近二十萬日軍,是日本拱衛本土的重要基地;眼看一場大戰不可避免,結果美海軍上將威廉·哈爾西提出了著名的「跳島戰術」,被麥克亞瑟采納。

盟軍最終選取菲律賓群島和沖繩島作為主攻物件,繞過了台灣。

從這張太平洋戰爭進軍路線圖上,也能感受到台灣的特殊。

二戰期間,台灣遭受的最大規模轟炸發生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轟炸之前盟軍曾預先投下傳單警示,因此傷亡人數並不多。

根據台灣總督府的統計,1944年10月~1945年8月,全台灣空襲一共死亡5582人,失蹤419人,主要發生在台北、高雄和台南。

除幾個大城市遭到了美軍轟炸外,島內幾十年來的建設成果基本被完整保留了下來,躲過一劫。

而作為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前進基地的「替代品」,沖繩在歷時三個多月的激戰中損失慘重。

據粗略估算,沖繩有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平民慘遭戰火塗炭,其中不少還是在日軍蠱惑下殉葬的,直到今天沖繩人對美國和日本都沒有什麽好感。

實際上,二戰期間台灣最大的人員損失就是被日本殖民當局征調出島的那20萬人。

不過他們中的大部份都沒有承擔一線作戰任務,且主要分布在南洋地區——對手為美國而不是蘇聯(對比關東軍的遭遇),戰後大概有17萬人回到台灣,算是相當高的比例了。

據粗略統計,有60多萬日本關東軍俘虜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和蒙古國,他們的工作環境極其惡劣,死亡率非常高,幸存者在1956年蘇日恢復外交關系後才陸續遣返日本。

或許是因為和平女神長期以來的眷顧,使得台灣人很少意識到戰爭的殘酷,對兩岸關系的敏感性和國際政治的嚴峻性缺乏現實認知。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