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理響中國」文化自信的生成、內涵與價值

2024-02-05新聞
文化自信是文化創造主體對於文化發展的歷史積累、現實狀況、未來前景的信心和信念。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首次使用「文化自信」的概念。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論述了文化自信的特點、作用,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提。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並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原創性的內容,圍繞文化自信的生成、內涵與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系統論述,使之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機組成部份。
文化自信生成的基礎
歷史是文化生成的載體,歷史自信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文化自信時所表達的歷史自信,主要包括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和對歷史創造主體的自信。同時,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條件。
文化自信源於歷史自信。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創造了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百萬年、一萬年、五千多年三個時間座標,表明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積澱的深厚,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中華民族發展史自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的生成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共產黨透過百年奮鬥,創造了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奇跡。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特別是凸顯了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自然流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鬥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為生成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礎。
文化自信基於對歷史創造主體的自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人民的實踐創造、實踐智慧經過提煉總結,凝聚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鬥取得的重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人民實踐創造的結果。對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是基於歷史創造主體的自信,既體現了對人民地位、作用的尊重,也促進了文化自信的生成。
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確立文化發展目標、選擇文化發展道路、厘定文化發展內容、確立文化評價標準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推進文化傳承和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體現了黨對文化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體現了中華文化立場的堅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主體性的確立,為文化自信的生成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可能。
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創造和積累,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延續、國家統一政治局面的建立和維護、多民族和合一體大家庭的形成和鞏固提供了文化底蘊和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魅力和當代價值的自信。基於這一基本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從不同維度、不同側面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重要講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思想進行了系統總結;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思想,從大同理想、大一統傳統、德治主張、民本思想、平等觀念、正義追求、道德操守、用人標準、改革精神、外交之道、和平觀念等方面進行了概括;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進行了詮釋。這些總結和概括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表達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又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創造和文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論述了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比如,他在詮釋抗戰精神時指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抗戰精神內涵、地位的厘定,充分表達了革命文化的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功能的自信,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的表達。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信。文化強則國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文化是其中重要組成部份。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目標,實際上包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進行了戰略部署和具體安排,包括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這些戰略重點和實踐舉措,體現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多維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等維度,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多維價值,闡明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深遠意義和影響。
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文化支撐。「四個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更具總括性,廣義而言,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可納入文化自信的範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厚底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豐富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麽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同時,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又為開辟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為實作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提供文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三個事關」詮釋了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有推進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膽識和勇氣,透過建構適合歷史傳統、現實國情、人民訴求的文化,實作文化發展上的獨立自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作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文化自信是總結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形成中國理論的前提,也是實作精神上獨立自主的必要條件。
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文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目標,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任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相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明而言的,二者大體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界,此前的創造和積累為中華民族傳統文明,此後開啟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歷程,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成中華文明的整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傳統的斷裂,而是傳統的繼承,在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基礎上生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化養分。堅定文化自信,將促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為秉持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奠定基礎。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規律。中華文明的生命力來源於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既能以博大的胸懷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又積極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誌。」開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達,又將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將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展現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文化發展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智慧,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也推進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
(作者:陳金龍,系華南師範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