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堅持依靠改革開放 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2024-02-05新聞
中共十八大以來,各方面共推出2485個改革方案,全面深化改革提速,打響改革攻堅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局面。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堅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才能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條件。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唱響「春天的故事」,推動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台階,創造了經濟長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中國透過持續推動對內改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國際貿易合作並融入全球化行程,建立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毛額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22年超過121萬億元;過去1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2.3%上升到18%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動力。
二是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隨著國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市場經營主體總量從2012年的5500萬戶增長到現在超過1.8億戶,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中共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著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9.4:43.7:46.9調整為2022年的7.3:39.9:52.8,比例更趨合理。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透過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2013-2022年,中國研發投入強度從2%提升到2.54%,全社會研發投入從1.2萬億元增長到3.087萬億元,居世界第二。
四是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努力實作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糧食生產實作「二十連豐」,能源生產總量達到54.1億噸標準煤,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解決部份「卡脖子」問題;及時穩妥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規範平台企業金融業務,金融風險有所收斂,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五是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透過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十年間,中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創造了世界脫貧史上的奇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71元增長至2022年的36883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和教育體系。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事非經過不知難」。雖然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中國式現代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發展不充分。當前,供需結構和市場結構不匹配不合理的問題制約著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不利於經濟品質和效率的提升以及動能的轉換。從供需結構來看,供需不匹配問題仍突出,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與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托育、養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仍不相稱。從市場結構來看,全國統一市場建設仍然面臨區域和城鄉市場壁壘、內外貿市場分割、基礎性服務行業壟斷、要素流動受阻等多種問題。從穩增長與促改革的關系看,穩增長的傳統政策邊際效益遞減,而改革釋放新動能有待加強。
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縮小與擴大並存,區域經濟分化態勢明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面臨困難,與其他板塊發展差距不斷擴大;西北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相對滯後;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工礦區城市因為產業轉型升級不暢、發展活力不足,經濟發展也陷入困境。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呈現出經濟份額「南升北降」,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的發展態勢。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盡管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虛胖」問題仍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科技領軍人才偏少等。2022年,中國基礎研究占R&D的比重僅為6.32%,低於OECD(經合組織)國家15%-25%的水平。支撐產業升級、引領前沿突破的源頭技術儲備缺乏,特別是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高端醫療裝置、生物制藥等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科技研發投入增長較快,但創新績效較低,產出效率不高。
四是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從區域收入差距看,東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領先於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從城鄉收入差距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經歷了倒U型變化趨勢,200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74,2007年上升到3.14,2022年則下降到2.45。
依靠改革開放
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重點任務
從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啟示來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不斷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仍需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是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中國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實踐告訴我們,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踐行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活力、厚植發展優勢。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向最難處攻堅、向最關鍵處挺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加快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完善現代金融監管,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完善要素參與分配制度,激發各類資源要素活力與創造力。
二是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改革。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4年經濟工作,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九項重點任務之首。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透過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積極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智慧制造標準體系的建設和推廣,推動產業的智慧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發展;加快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發展產業數位金融,利用雲端運算、區塊鏈、大數據風控等金融科技能力,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的數位化連線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金融產業集群。
三是圍繞建立高水平開放新體制深化改革。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永遠不會關上。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作高品質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當前,中國仍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2023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要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推動由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為主的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導向的制度型開放轉變;推動貨物貿易最佳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位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深化多邊和區域經濟合作;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擴大面向世界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
四是圍繞科技自立自強創新深化改革。科技創新是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核心動力。教育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打造一批主要科技領域的領跑者和新興前沿交叉領域的拓荒者,加快培養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科技方面,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其他主體協同參與的新格局,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強大合力。支持領軍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畫,支持企業向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領域延伸。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人才方面,要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五、 圍繞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深化改革。要統籌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應尊重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地區聚集的客觀規律,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重點打造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為主要空間形態的增長動力源,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完善空間治理,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位,針對不同型別功能區域制定差異化政策。
六是圍繞綠色低碳轉型深化改革。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加快建設碳市場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研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完善碳交易定價機制,發揮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加強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的交流合作和連結,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提升中國在國際碳市場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金融、財稅、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分步建立強制的資訊披露制度;增加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領域發展。
七是圍繞供需動態平衡深化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實作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重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阻礙要素市場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資源最佳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需求側管理,將擴大內需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以強大的國內市場拉動需求。構建完備的內需體系需要健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後顧之憂,滿足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張占斌,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級教授】
來源:人民政協網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路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