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高收入陷阱!望台灣選出具有解決問題的決心與希望的地方領導人

2024-01-12新聞

文︱黃宇翔

距離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日尚有數天,在整個12月裏,民調封關前的一個月、選舉工程最關鍵的一個多月,焦點沒有落在任何政策,不是中美關系,不是產業升級,而是落在了3個候選人的地皮問題上。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被質疑新北萬裏的老家違建;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被指太太家的物業,租給文化大學學生的凱旋苑租金太貴;還有民眾黨的柯文哲涉嫌炒賣農地。這幾樁事件固然涉及人格問題,但算不上「經國之大事」,媒體與民眾卻為此咬牙切齒,吵了足足一個多月,直到本月6日選前最後一個禮拜,國民黨仍緊咬不放,指控賴清德炒地皮。背後的情緒則和香港頗有雷同,指向「高收入陷阱」裏所指的薪酬停滯而且居住成本上升,也就是資產價格上升振幅遠超薪酬加幅,這不僅是「台灣病」,也是「東亞病」。

話分兩頭,國民黨操作賴清德炒賣地皮,在選舉策略上也屬失策之舉,賴清德即便被坐實「違建」,用香港的術語來說,也不過是「僭建」罷了,雖然有錯,但也非大錯,若把選舉議題往「炒地皮」上靠攏,那國民黨和民進黨就真是「張飛李逵比顏值,誰也別嫌誰黑」。國民黨地方派系之大,在兩蔣時代具有不少「歷史遺留問題」,要數炒賣地皮的問題,國民黨也少不了多少,不利於國民黨爭奪中間選民的支持,果不其然,「炒地皮」問題炒了一個月,國民黨勝算未見有分毫上升。

言歸正傳,早在上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裏,「居住正義」和「青年階級流動」就是選舉的焦點,並且加以概念化為「鳳梨幹」,與之相對的則是民進黨主打的「芒果幹」。結果眾所周知,是蔡英文代表的「芒果幹」獲勝,順利連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當中自然受香港因素影響甚大。然而,台灣人普遍對於生活水平感到沮喪,「22K」(月薪2.2萬元台幣)成為大學畢業生「代名詞」。

在2018年,由台灣YouTube頻道「老天鵝娛樂」改編馬來西亞歌手黃明誌與台灣歌手王力宏合唱歌【漂向北方】為【窮到發慌】,講述台灣低下階層尤其是年輕人生活的苦況,歌曲上傳不足兩個禮拜就突破了200萬的點選率,迅速火遍濁水溪南北,甚至影響了當年的「九合一選舉」,成為南韓瑜崛起的助力。歌詞頗為啜核,權且抄錄幾句,讓讀者一睹風采:「窮到發慌,薪水都沒漲。到月底的三餐,只剩下土壤」「有人說他活在二十年來經濟最好的平行宇宙」「這房價(不偷也不搶 年薪只能買一坪半)」「這物價(什麽都要漲 一台機車要七八萬)」。

從這幾句歌詞,不難發現就是在說明「高收入陷阱」的生活困苦局面。即便蔡英文政府列出台灣人均GDP成長的數據證明,多數台灣人仍然對於經濟發展無感,生活上只感受到愈來愈高的物價、難以負擔的樓價、學歷貶值的「中產下流」。2018年的「南韓瑜現象」就反映了這種不滿,彼時的南韓瑜除了深藍票,也獲得相當多的中間選民支持,希望透過他上台力拼經濟,帶領由民進黨深耕數十年的高雄走出「意識形態泥沼」。筆者當年在選舉現場,確實有不少來自台北,例如在台大等名校讀書的「高雄北漂」坐著高鐵南下,特意回到高雄投給南韓瑜一票。可惜的是,南韓瑜在兩年後地區領導人大選鎩羽而歸,因各種失言也流失中間選民支持,甚至高雄市長位置也被罷免,也只能「嗟嘆大誌不能遂」了。

在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社會民主主義」曾經盛極一時,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透過「二次分配」縮窄社會財富差距,並透過創造所謂的「機會均等」,紓解貧富懸殊帶來的社會不平等。然而,這近十數年的發展當中,「二次分配」已呈現其局限性。

首先是由於人口老化,不斷增加的社會福利實體不具備「永續性」,即繳納稅金支持養老、社會福利的人數愈來愈少,而需要社會福利的人數愈來愈多,使得社會福利基金面對破產危機,不永續。台灣飲譽亞洲、以廉價費用獲得優質醫療服務的「健保基金」自2017年起已連續7年赤字,多次被報道有破產危機,或許需要年年調漲保金才能使健保「永續發展」。

其次,福利政策無法解決量化寬松帶來的「資產價格泡沫」,資產價格漲幅遠遠高於薪金上升。福利政策能讓低下階層「死不去」,享有基本生活尊嚴,卻不能保障每個人活得幸福,更無法保證可以有良好居住空間。當社會步入人口老化的階段,「野蠻生長」的階段過去,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就難以實作「機會均等」。

政治學家和投資銀行家林夏如說的「高等收入陷阱」普遍存在於東亞地區,上述的問題不僅在台灣出現,也在東亞地區最先步入現代化的日本發生,亞洲四小龍的南韓、香港都有類似情形,人口老化、經濟缺乏新增長點、居住正義成為整個社會關心的議題。相較之下,台灣的樓價問題還沒有南韓、香港嚴重,但彼此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值得高興。

「高等收入陷阱」長期化,就會變成日本評論家大前研一所說的「M形社會」,中產階級逐漸縮小和消失,社會主體不再是中產階級,大多數中產階級既無法向上流動,也難以享受上一輩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當中最大危機來自「資產價格泡沫」,投資房產從而獲得租值報酬變成最簡單的財富來源,於是有資產者恒富,無產者獲得資產的門檻不斷提高。這長達一個月的台灣地方選舉「炒地皮」爭議,背後就是源於對「M形社會」的恐懼。

在局外人看來,把選舉議題聚焦在幾個候選人的私德、炒地皮問題是極其無聊的,不涉及家國大計,但背後則是深重的無力感,即不相信哪個黨派有能力真正解決「居住正義」或者紓緩「高收入陷阱」的危機,於是聚焦候選人私德「比爛」。

這一個月來,台灣民眾看似民粹,不再關心嚴肅的兩岸、產業議題,但「感情卻是真實的」,民眾不容易透過理性的政策倡議說出自己的心聲,他們能表達的,也就只有自己真切的情感,但選舉裏誰又能為台灣人帶來希望呢?退一步說,整個東亞共同面對的「高收入陷阱」,哪個經濟體的政治人物又能真的具有解決問題的決心與希望呢?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路,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參照必須征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