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海南生態修復讓石礦坑變成聚寶盆

2024-01-06新聞

冬日暖陽照在海南臨高縣新盈鎮洋所村的田野上。割完一季水稻後,農民們堆土成壟,又忙著種上南瓜、辣椒和玉米。放眼望去,平整開闊的耕地裏,作物長勢喜人。

新盈鎮大部份區域覆蓋著玄武巖。長期以來,當地村民就地取材,開鑿石頭建房修圈,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廢礦坑。礦坑低窪積水,導致成片土地撂荒。

在海南臨高縣新盈鎮,連片礦坑改造成的良田種上了南瓜。新華社記者黎多江 攝

近年來,臨高縣下決心做好「土地整治+」文章。新盈鎮借申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計畫之機,清運石渣、修建渠道、培肥地力,逐漸將廢礦坑填平補齊,並造出萬畝田洋。在田間管理玉米苗的村民李富有怎麽也想不到,曾經的荒野轉眼間變成了一個個現代化農業園區。

歷史上,石礦為海南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收益,但也由此欠下了生態賬、民生賬。包括臨高縣在內,部份市縣因采礦造成山體裸露、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生態修復勢在必行。

透過草木覆綠、廢渣治理、礦坑蓄水等措施,東方市大田鎮昔日裸露的采石場,重新披上了「綠衣裳」;昌江黎族自治縣叉河鎮的礦山,植被比例從不到1%恢復到95%以上;儋州市在蓮花山渣土堆上,建成了海南最大的熱帶櫻花園……

在臨高縣新盈鎮,當地政府引進社會資本,將廢礦坑及周圍地塊整體納入、統一修復。「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建則建的思路,我們對修復計畫進行分類施策。」一家施工企業的總經理曹麗華說,「隨著一個個農業園區建設的啟動,荒田變良田,小田變大田,旱田變水田,為下一步發展智慧農業打下了基礎。」

海南臨高縣新盈鎮礦坑修復前後對比。(臨高縣生態環境局供圖)

田成方,路成網,旱能澆,澇能排。如今,新盈鎮的農業格局正在被加速覆寫。臨高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林告訴記者,廢礦坑修復既治理了耕地,又增加了碳匯,還改善了人居環境,達到「一舉多贏」。

既要修復生態,也要發展產業。海南礦坑整治,探索從「修復」到「造福」的良性迴圈模式,讓不少昔日的廢棄地變成了如今的「聚寶盆」。

儋州市將生態修復、資源開發與旅遊產業規劃相融合,在礦坑密布的蓮花山建成了4A級景區,開業第一年就接待遊客70萬人次。一些市縣在礦坑修復計畫中增加了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和文化旅遊等建設內容,周邊村民紛紛吃上了「旅遊飯」。

臨高縣新盈鎮則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計畫中,啟用耕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洋所村修復廢棄礦坑後,承包企業及時引進了胭脂稻等農作物,許多農民可以多打一份工,多掙一份錢。

今年57歲的李富有在田邊算起了賬:「現在,村裏村外建起8個農業園區,我們將土地承包給企業,田地租金加上園區務工,一年下來有好幾萬元收入。」(記者陳凱姿、趙玉和、黎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