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雙向奔赴:江西全面「融入」長三角,釋放了什麽訊號?

2024-12-15新聞
對接融入長三角,正在成為江西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招。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
深化東部與中部地區產業協作,江西在行動。繼本月初江西省召開對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之後,江西省商務廳近日在上海舉辦對接長三角經貿合作活動,積極承接區域內產業轉移和引進優秀人才入贛。
近年來,江西多次組織高規格黨政代表團赴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考察學習,省市多個部門密集奔赴長三角地區舉辦招商推介活動,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和科技創新、營商環境等「軟聯通」。
南昌滕王閣。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視覺中國圖
隨著高速高鐵計畫陸續建成通車,龍頭科技企業紛至沓來,跨省的合作示範區、產業飛地、科創飛地持續湧現……江西與長三角的時空距離、心理距離不斷縮短,產業協作、創新協同效應日益增強,共同奏響高品質發展的「進行曲」。
01
江西,正在深度「融入」長三角。
日前,工信部釋出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全國第一個以「大飛機」命名的「國家隊」集群誕生——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
長三角能拿下「國」字號的大飛機集群再正常不過,江西能位列大飛機集群也不令人意外。上海和江西都是中國重要的航空制造基地,上海是國產大飛機總裝制造中心,而江西則是C919重要組裝基地和生產試飛中心,也是重型直升機、低空飛行器重要產業基地。
值得關註的是,在以長三角為主體的產業集群中特別強調「含江西」,而非「長三角-江西」並稱,既凸顯了江西之於國產大飛機等「大國重器」的重要性,也意味著江西早已深度嵌入長三角大飛機產業鏈之中,多個產業正在與長三角地區深度融為一體。
不只是產業集群,過去幾年來,江西與長三角多地獲批共建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遊協作區,上饒受邀出席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生態建設大會,上饒、景德鎮一度被列為杭州都市圈考察成員,江西多個地市在上海、杭州等地設立反向「科創飛地」,橫跨長三角、珠三角和江西的浙贛粵大運河持續推進……
種種訊號表明,雖然在規劃上暫時未被正式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範疇,但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時代行程中,江西已有關鍵的一席之地,不是長三角成員,勝似長三角成員。
近期,長三角城市群會否繼續擴容、江西會否加入長三角之類的討論不絕於耳,雖無規劃層面的進展,但折射了江西與長三角深度對接和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
從歷史上看,江西與長三角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早在唐代,江西與浙江、蘇南、皖南地區同屬江南道;清代,江西與江蘇、上海同屬兩江總督轄區;近代以來,解放之初設立的華東行政區,亦有江西、福建兩省的身影,江西的身份證號與上海、江蘇、浙江同樣以「3」開頭;而在上世紀80年代重點打造的上海經濟區,江西與安徽共同作為正式成員而存在。
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八縱八橫高鐵路網等戰略迅速推進,江西與長三角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不斷收縮,兩地的融合之勢有增無減。作為全國第一個「市市有350高鐵」的省份,江西南昌、上饒、九江、景德鎮等地正在躋身上海、杭州、南京「3小時高鐵圈」,無論是通達便利性還是心理距離,比部份長三角城市更有「長三角」的特質。
南昌東站投運後,與南昌西站、南昌站、南昌南站等共同組成南昌鐵路樞紐。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路通則「財」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歷來都是區域融合的先手棋。據統計,目前江西與長三角之間至少已有滬昆、安九、合福、杭昌等4條高鐵及5條普鐵連通,而以滬昆高速為代表的6條高速通達長三角多地,機場客貨運航線可直達上海、南京、杭州多地,九江港與上海港、南昌上饒與寧波港更是實作無縫對接。
在此基礎上,江西與長三角互動頻頻。最近幾年,江西多次組織代表團密集奔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或考察學習,或招商引資,或全面推介江西。今年以來,全省範圍內還選派了49名幹部赴上海、浙江等長三角省市掛職或跟班學習,以期「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揚長補短、固本興新」,帶動江西全方位的變革。
今年9月召開的江西省委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會議強調,主動對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用足用好江西區位交通、生態環境、產業配套等比較優勢,加強科技創新、產業協作、教育醫療等方面精準對接,實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可以說,從高鐵、高速、航運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到產業協作、科技對接、金融合作、制度創新層面的「軟聯通」,再到地緣相接、文緣相承、心緣相連的「心聯通」,江西與長三角地區的融合越深入,自身的發展動能和開放水平就越強,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1+1>2」的積極效應就越顯著。
02
對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產業是重頭戲。
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地區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30%以上的高技術制造業產值,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60%、1/3、1/3,新能源汽車產量約占全國2/5,堪稱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制造業最強大的區域之一。
當前,隨著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國家層面多次出台檔,鼓勵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集「聯通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等區位優勢為一身的江西,自然而然地成了長三角、大灣區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
面對這一形勢,近年來,江西在本土接連召開跨國公司江西行、世界綠發會、廬山全球商界精英大會、「德企中國行·走進江西」、 跨國公司投資合作對接會等活動,並組團赴上海、杭州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全球數位貿易博覽會等,一展江西的高品質發展之變,吸引更多長三角企業落戶。
據江西省商務廳提供的數據,2023-2024年前三季度,江西引進長三角地區資金超過全省利用省外計畫資金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以上海龍旗科技在南昌高新區投資50億元的AI膝上型電腦生產基地計畫、蘇州協鑫集團在贛州經開區投資56億元的年產9萬噸電池級碳酸鋰計畫等重量級計畫。
不只是這兩年,過去十多年來,長三角龍頭企業紛紛落子江西。近年來,江西成功引進華勤電子、吉利汽車、中微公司、中國商飛、科大訊飛等一批長三角地區大型知名企業。
這些大型企業之所以選擇落戶江西,並非單純基於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較低帶來的比較優勢,也不是出台所謂拼補貼拼稅費之類的政策優惠所致,而是深植於江西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布局和科創底蘊。
畢竟,中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發展腹地,人口眾多、土地成本低乃至存在政策優勢的地方不在少數,產業轉移在不同省份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能否拿得出具有吸重力的「籌碼」、能否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能否為企業提供長遠發展的生長空間,而自身是否有相應的產業基礎和科創優勢,能否「引」得來並「接」得住相關企業,是否能借助產業協作打造屬於自己的千億級萬億級產業集群,才是關鍵。
華勤電子、龍旗科技選擇落戶江西,看到的是當地已聚集了萬億級的電子資訊工業集群,無數上下遊產業鏈企業聚集於此;吉利汽車、協鑫集團選擇江西,看重的是江西作為鋰電大省的資源優勢,以及覆蓋從鋰礦到動力電池再到新能源汽車的全鏈條體系;中國商飛布局江西,則是基於江西在航空制造業領域長達70多年的深度積累和技術積澱,是國產大飛機生產制造繞不開的存在。
長三角地區以新一代資訊科技、智慧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為主導產業,而江西重點打造電子資訊、銅基新材料、鋰電和光伏新能源、航空、鎢和稀土金屬新材料、煉化一體化和化工新材料等6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兩者之間既有產業鏈的上下遊關系,也有供應鏈的協作關系,存在明顯的優勢互補、產業協同空間。
吉安鋰電池企業自動化生產線。
當然,江西對於招商引資也不是來者不拒,而是因地制宜,與自身產業布局相契合,朝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方向前行。同時,招商引資也不是一條腿走路,而是鏈式招商、資本招商、資源招商、科技招商、數位招商、「飛地」招商齊頭並進,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當前,江西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重點發展12條制造業產業鏈、打造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重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這些領域正是江西招商引資的關鍵。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全省「1269」重點產業鏈計畫實際利用省外計畫資金5771.19億元,占比高達74.43%。
日前,江西省商務廳聯合九江、吉安在上海舉行的產業鏈「雙招雙引」招商活動,就是針對裝備制造、電子資訊等重點產業而來。據統計,兩場活動現場分別簽約裝備制造產業計畫16個,合約總額79億元;電子資訊和智慧制造產業計畫15個,合約總額104.5億元。
產業協作歷來都是你來我往、雙向互動、彼此賦能。江西需要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長三角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樣離不開江西的助力,雙向奔赴、協同發展才是共贏選擇。
03
對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江西探索出哪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區域經濟正在從中心城市的「個人突擊」轉向「抱團發展」模式,跨市域、跨省域乃至跨地區的「牽手」合作層出不窮,從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體化到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群之間聯合打造示範合作區、「科創飛地」和「園中園」,不一而足。
其一,江西與長三角地區聯合打造跨省合作示範區、旅遊協作區,突破行政壁壘帶來的限制,探索打造省際合作新樣板,將區域協同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早在2019年,江西與浙江就在兩省邊界聯合打造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範區,兩省結合國家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浙江向內陸拓展經濟腹地、江西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戰略,推進經濟社會全方位、各領域協同發展,催生「1+1+1>3」的聚合效應。
與此同時,江西與浙江、安徽、福建攜手申請建立國家生態旅遊協作區,上饒與浙江衢州、安徽黃山、福建南平共建衢黃南饒「聯盟花園」,依托各自的生態資源、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推進規劃設計、旅遊交通、基礎配套等六個「一體化」,共同打造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
上饒三清山。
其二,在傳統的「產業飛地」之外,江西積極在長三角中心城市打造以招商、科創、人才為主的「科創飛地」,借勢借地借人才,形成一條完整的「孵化-加速-研發-產業化」科技創新鏈條,借助「雙向飛地」,更大程度釋放「飛地經濟」的發展能量。
今年的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對接,支持企業設立「科創飛地」。
傳統的產業飛地,多數都是發達地區向其他地區的單向產業轉移,而「科創飛地」則聚焦於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不再是簡單的單向轉移,也不再局限於產業層面,而是你來我往、共同奔赴,以此實作不同地區「研發+制造」、「總部+基地」、「頭部+配套」、「創新+孵化」的全新合作模式。
作為江西面向長三角橋頭堡的上饒,一邊借助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饒)科技合作產業園,吸引更多長三角企業「飛」入江西,另一邊主動在上海松江區布局協同創新中心,助力實作「研發孵化在上海、轉移轉化在上饒」。
不只是上饒,也不只聚焦於長三角。景德鎮、新余等地紛紛在長三角地區籌建「科創飛地」,吉安遠赴深圳設立科創中心,贛州積極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才飛地」,探索「人才工作在灣區、科研成果在贛州,計畫孵化在灣區、產業落地在贛州」的人才招引新路徑。
其三,以國家級經開區為代表的各類「國」字號開發區,在積極發揮「對外開放的主陣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創新創業的主平台」等核心功能的同時,也成了跨區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前不久,江西貴溪經濟開發區由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西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增至11個,總量位居全國第五;加上國家級高新區、省級開發區,全省各類開發區平台合計超過100個。
國家級經開區是各省科創、制造、外貿的主戰場,在承接產業轉移、開展科技合作方面有著先發優勢。當前,江西省正在推動4家國家級開發區與東部地區6家國家級開發區開展結對共建。其中,吉安深圳產業園南山示範園、增城·贛州(三南)電子資訊工業園的「園中園」「飛地園區」建設,頗具代表性。
無論是共建跨省示範區或合作區,還是打造產業飛地、科創飛地,抑或推動經開區跨省結對共建,都是積極踐行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積極突破,既能汲取技術、資金、人才資源,彌補自身科技創新的短板,又能借助產業協同推動區域融合發展。
背靠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長江中遊城市群、內陸開放等多重國家戰略,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先發地區對接融入、同頻共振,江西正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
海報設計:祝碧晨
澎湃新聞記者 鄭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