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加快提升發展能階 成都都市圈如何答好「協同」這道題

2024-02-02新聞

在目前獲批的14個國家級都市圈中,成都都市圈率先「交卷」——2023年實作經濟總量2.78萬億元,占全省比重為46.3%。

2020年,四川作出建設成都都市圈決策部署,經過四年建設,相比當初,成都都市圈在省內的經濟聚集度提升了0.2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向2025年3.3萬億元的目標更進一步。

2024年2月1日上午,成都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明顯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成都都市圈的篇幅比往年多出不少,總結過去一年時,突破性的進展多了;規劃新的一年時,計畫更細致。

現場還有一個細節是,德陽、眉山、資陽三市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應邀旁聽開幕會,這在全國都市圈中亦是首創之舉。

2024年是成都都市圈邁入「成長期」的第二年,之於2025年目標完成是一個「要害節點」。成都對成都都市圈的發展要求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成都都市圈」,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提了一句要求:「推動發展能階加快提升。」

是什麽在支撐成都都市圈不斷攀高?縱觀過去一年乃至過去四年,「協同」「協作」「跨市」是各項成就中的高頻詞之一。作為全國第三個、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此為鑰,搭好同城化的框架,開啟「區域協調發展」的大門。

數據顯示,四市間日均流動人口突破60萬人次,2023年異地就醫直接結算541.8萬人次,聯合舉辦招聘活動104場,成德、成眉、成資協同創新中心高效執行。 視覺中國圖

「跨市」的濃度

2020年到2023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從2.15萬億元增至2.78萬億元。數位背後是往來的熱度。從起步期(2020~2022年)步入成長期(2023~2025年),成都都市圈「跨市」計畫越來越多,含金量也越來越高。

2023年最後一天,連線成都與資陽的市域鐵路成資S3線提前實作全線「電通」目標,計劃2024年9月建成投運。此外,成眉S5線加快建設,成德S11線環評獲批。

三條市域鐵路線將推動成都都市圈力爭在2027年實作「全國第一個中心到副中心市域鐵路全覆蓋的都市圈」的目標,一個「軌域上的都市圈」呼之欲出。

除此之外,「成德眉資之間累計打通13條城際‘斷頭路’」,「穩定開行跨市公交路線增至15條」,「基本實作動車公交化」,這些跨市交通的互聯互通,將解決都市圈各功能板塊之間的高效聯系。

如中國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所言:「(這些交通方式)各有各的功能服務區間,不可相互替代。」當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基本成型,成都都市圈內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就有了現實的基礎。

數據顯示,四市間日均流動人口突破60萬人次,2023年異地就醫直接結算541.8萬人次,聯合舉辦招聘活動104場,成德、成眉、成資協同創新中心高效執行。要素共享、服務共融,最終是為了讓「產業共興」照進現實。

放眼全國,區域間產業協同,本就是眾多成長型都市圈的「老大難」問題。在「起步期」的規劃建設之初,成都都市圈就勾勒好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和成資臨空經濟三條產業帶,加快打造新型顯示、軌域交通、航空裝備、新能源汽車等9條重點產業鏈。2023年的成績顯示,四市間企業開展跨市域協作配套達1551家。

有「跨市」的產業帶,還有「跨市」的產業集群。目前,全國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成都都市圈擁有3個,包括成都市軟體和資訊服務集群、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集群、成渝地區電子資訊先進制造集群。其中,作為四川第一個跨市域國家級產業集群,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集群已集聚企業近3000家,產值超2300億元。

德陽市協同發展局局長張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都與德陽采取的是「鏈主+配套」「研發+制造」「總部+基地」的模式,比如,德陽的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企業為成都成飛、成發等「鏈主」企業提供配套;德陽的三環科技、致遠鋰業等企業將研發、總部設在成都,生產制造放在德陽,兩地配合共推產業的建圈強鏈。目前看來,產業鏈、產業生態圈建設成效明顯。

過去四年,成德眉資四市攜手,人大政協強化監督或協商,持續加大功能供給和政策供給,努力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實作路徑,在【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的8個領域取得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階段性成績。

100個重要的實踐與實績被收錄到【成都都市圈建設探索實踐案例組譯(2020~2023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其中全國首創類案例10余個,絕大多數具備可復制永續性」。

「協同」的肌理

細碎的數據、點滴的變化構成同城化建設的實在表現。從「極核帶動」轉向「協同發展」,是成都都市圈近年來顯眼的蛻變。

在2023年第三屆成都都市圈建設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著名經濟學家範恒山談到:城市之間可以有很多合作的層次,「同城化」是合作的最高形式。「同」並非雷同,不是同一個模式,而是協同、同心協力、同舟共濟,「以差異為條件、以協同為導向」地推進。

都市圈同城化,當然不是畫一個圈來解決。諸如長三角這類東部沿海地區的成熟型都市圈,其「成圈」的驅動力有市場經濟內在需求,首先順經濟規律而為,其次匹配區域協調治理創新,一體化、同城化程度走在全國前列。

對於經濟協同基礎沒那麽好的成都都市圈而言,想要推動各個領域實作真正的「跨市」,那就只有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下足功夫,打造「協同」的深層次肌理。

2020年初,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率先成立;同年7月,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揭牌。

發展至今,成都都市圈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五級工作機制」——包括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統籌、省級部門指導、省同城化辦公室協調、成德眉資四市主體推進、專項合作組聯動。其中,省同城化辦公室實作常態化執行,擔當協調層中的關鍵樞紐。

2024年1月,【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與高品質發展研究】一書出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在序言中恰好提到了成都都市圈上述工作創新,並將其與長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的長三角區域協作辦公室,共同視為區域協調治理創新的突破性成果。

革新體制機制,成都都市圈還有更多實績。

2022年10月,四市人大常委會同步表決透過【關於協同推進最佳化成德眉資區域營商環境的決定】,開展最佳化區域營商環境協同立法,實作全國設區的市範圍內經濟發展領域協同立法的首次探索。

2023年,成都都市圈「同城化無差別」政務服務事項增至241項,同比增長45%,依托「銀政通」平台實作線上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和公積金業務,減少群眾跑腿超218.7萬人次,同比提升17.6%。

範恒山談到,同城化「該同的不同不行,不該同的爛同也不行,可同可不同的不要強求」。秉持科學、務實原則,基本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非同不可」,需要城市間嚴格接軌、步調一致;產業體系、創新體系等方面「有機協同」,各方基於自身稟賦,合理分工、一體統籌。

從「四座城」到「一個圈」,只有協調發展不「斷檔」,才有更足的永續發展動能和更大的一體化發展空間。

「同城化」的能階

從2020年開始,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每年都會研究制定同城化發展年度工作要點。今天的階段性成果,正是來自前期的謀劃、布局。面向「成長期」,成都都市圈2024年的建設軌跡再次清晰。

按照「2024年工作要點」,成都都市圈不僅要突出合作性、引領性、關聯性,聚焦九大板塊形成32項年度重點任務。同時,還要突出重點、聚焦難點,全力推進關鍵領域10件大事,堅持「小切口」,突出「小而美」,合力實施18項可感可及民生實事。

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成都都市圈在新一年要開展的一些具體計畫,比如開通試營運軌域交通資陽線,加快建設市域(郊)鐵路成眉線、成德線;力爭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規模突破3500億元,共同申報國家高端航空航天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加快建設天府大道科創走廊,聯合設立成德眉資科創母基金;推進三星堆-金沙遺址聯合申遺等。

向既定目標邁進,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劍指3.3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75%,基本建成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成都都市圈。

從都市圈建設的底層邏輯來理解,劃定都市圈是各地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一個抓手,先讓更有基礎的區域帶頭作出榜樣,形成支撐高品質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極,進而帶動全省乃至更大區域的發展。

在四川省同城化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看來,成都都市圈之於四川,是可以緊握的又一國家戰略機遇,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一抓手,更是中西部地區能匯聚、沈澱科技流、產業流、人才流、資訊流、資金流的「攔水壩」。

按照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2024年成都都市圈還要「推動成都都市圈發展能階加快提升」。對標國內發展基礎較好的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其2022年經濟體量分別達到4.46萬億元和4.9萬億元水平,經濟密度也分別達到2億元/平方公裏與3億元/平方公裏。

相比之下,進入「成長期」的成都都市圈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將迎來更大的挑戰和機遇。如上述負責人所言,四市同城才是真同城,大家在理念同城、行動同城等方面還有參差需要進一步對齊。

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長期命題。丁仲禮亦在序言中談到,行政區經濟依然是發展的基礎,但超越行政區的城市群與都市圈等,成為展示中國經濟縱深的活力空間,成為推動實作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樞紐平台,成為大國經濟在全球崛起和競爭的主要力量。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