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專題深思|新形勢下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根本遵循

2024-02-05新聞

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涉外法制建設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講解和討論後發表重要講話,從全域和戰略高度深刻闡明加強涉外法制建設的重大問題,為加快推進中國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謀篇布局、指明方向,意義重大而深遠。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

重大戰略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既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長遠所需,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當務之急。要從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同高品質發展、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營造有利法治條件和外部環境。「長遠所需」和「當務之急」從「國之大者」和「與時俱進」兩個方面,深刻揭示了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法律是社會生活、國家治理的準繩。涉外法律制度是國家法制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涉外法治的基礎,發揮著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必須堅持正確方向,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加快推進中國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

「法制」與「法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法治」是一種與「人治」相對立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方式,旨在以良法促進善治,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務和國際司法合作等要素。法制是法治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法治的基礎。沒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實作法治;法治是法制的高級形態,是近代人類政治文明前進演化的重要成果。在法治軌域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必由之路。

「法制」和「法治」都包含國內和涉外兩個方面。國內法制(治)與涉外法制(治)構成國家法制(治)的「一體兩翼」。涉外法治建設事關全面依法治國,事關中國對外開放和外交工作大局。推進涉外法治工作,根本目的是用法治方式更好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促進國際法治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加快推進中國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

時代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涉外法制體系建設大體上經歷了從無到有、基本體系建構和全方位推進三個發展階段,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涉外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深度、廣度、力度有了大幅拓展和加強。在現行有效的299部法律中,有專門涉外法律53部,含有涉外條款的法律152部;在602部行政法規中,也有專門涉外行政法規近90部。在憲法統領下,以【對外關系法】出台為標誌,中國涉外法制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起來。

中國涉外法制建設所取得的持續進展,離不開先進法治理論的指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實踐中,我們黨不斷加深對法治建設理論的探索,實作了從「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到「在法治軌域上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飛躍,依法治國從黨的「基本方針」昇華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加強涉外法制建設指明了方向。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中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家海外利益全方位多層次高速度拓展,「海外中國」加速形成,同外部世界的利益融合不斷加深,法治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涉外法治領域面臨的國際形勢嚴峻復雜,「規則之爭」「法理之爭」「道義之爭」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美西方「以法遏華」的手段花樣繁多,中國面臨的外部法律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外交法律戰尖銳激烈,「以法鬥法」任務繁重。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現實需要,涉外法治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加快彌補。

一是尚未形成系統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供給不足和子系統間有效銜接問題仍較為突出。條約和國際習慣與中國法制體系的融合亟待完成。立法的「專、精、細」水平胡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此外,有些制定時間較早的涉外法律法規與目前形勢發展不相適應。

二是涉外法治的整體能力還不夠強。相關法律法規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還有距離,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話語權的能力比較弱,反制裁、反幹涉、反制「長臂管轄」的法律「工具箱」還不夠豐富,涉外執法、司法、監督、保障等其他法治要素存在短板和不足。

三是高素質復合型高端涉外法律人才匱乏,涉外法律服務業欠發達,「供給側」與「需求側」失衡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理論與實踐、培養與使用脫節的情況也較為嚴重。涉外法律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均難以適應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歷史行程,律師業的國際化步伐總體上滯後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新形勢下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頂層擘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聽取講解和討論後發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聯動性強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國內和國際,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域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加強頂層設計,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協同格局。要堅定法治自信,積極闡釋中國特色涉外法治理念、主張和成功實踐,講好新時代中國法治故事。加強涉外法治理論和實踐前沿課題研究,構建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彰顯中國法治大國、文明大國形象。這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的高度,對新形勢下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精心謀劃,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要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系統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夯實高品質發展、高水平開放的法治根基。

要增強系統思維,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增強涉外立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和時效性。既要高品質高水平回應和解決當下涉外領域的立法訴求,又要兼顧法律的穩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做好配套銜接。要主動對標、積極吸納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要建立健全海外中資企業廉潔合規評價體系,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完善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機制,提升中國的司法和仲裁機構的吸重力和競爭力。要用足用好已有涉外法律法規規定,提升涉外法治執行力和影響力。要全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一流的國際仲裁機構、一流的涉外法律服務機構。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完善行業政策,規範服務市場,穩步推進法律服務業對外開放,壯大以律師事務所為核心,公證、會計、稅務、審計、轉譯、海關、智慧財產權、司法鑒定、法律查明、爭議解決等配套齊全的一條龍全鏈條涉外法律服務產業,提高中國涉外法律服務的國際競爭力。要加快涉外法律專業人才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隊伍。

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用法治方式有效應對挑戰,運用法治手段開展國際鬥爭。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

△本文作者:武漢大學特聘教授、外交部國際法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惠康

作者:黃惠康

新媒體編輯:洪琳

稽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