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晨遠
以試點工作為契機 推動合作社高品質發展—— 全國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綜述
2018年10月,農業農村部啟動全國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聚焦發展壯大單體合作社、促進聯合與合作、增強縣域指導服務能力三方面任務,探索面上推進農民合作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制度改革。到2023年底,3批406個試點單位基本完成任務,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學的有效做法。
一、壯大單體煥發新活力
各試點單位堅持把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作為指導服務的核心內容,引導合作社依法依章辦社、加強規範治理,拓展業務範圍、延長產業鏈條,進一步增強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
一是規範水平不斷提升。雲南省紅塔區指導201家農民合作社參照示範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章程,依法建立健全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建章立制率達100%、註冊登記率達100%。湖北省蘄春縣依托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在試點期間開展實訓400余人次,培訓電商人員300多人次,強化帶頭人依法治社、民主管社、規範建社、創新發展意識,提高了規範辦社水平。
二是優勢產業壯大發展。湖北省竹溪縣圍繞茶葉、水稻、中藥材等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充分發揮138家縣級以上示範社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升級。目前,竹溪縣擁有註冊商標的合作社167家,獲得農產品品質認證的35家,取得綠色食品認證的7家,有機農產品認證的34家。湖南省中方縣積極推動農民合作社使用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做響「常寧茶油」區域公用品牌,提升「中國油茶第一縣(市)」含金量,加強「常寧塔山茶」「無渣生姜」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影響力。
三是合理分工最佳化服務。吉林省支持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為小農戶和家庭農場提供農業生產性服務。其中,農安縣、磐石市、東豐縣、寧江區和敦化市5個試點單位開展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6946家,開展加工服務的合作社487家;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合作社1210家,從業人員13087人,服務小農戶86617戶。陜西省橫山區韓岔吳興窯小雜糧專業合作社在榆林市天順昌商貿有限公司持股8%,合作社專註雜糧種植,公司主營雜糧深加工、精包裝及銷售,實作合作社年產值增加200萬元,成員戶均年增收3000元。
二、聯合合作凝聚新力量
各試點單位積極探索「戶轉場、場入社、社聯合」等多種聯合合作形式,推動各類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實作優勢互補、產銷互促、行業互聯、鏈條互融。
一是引導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天津市薊州區結合市級示範家庭農場培育建立工作,積極引導以家庭農場為成員組建農民合作社,實行統一生產經營、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品銷售、統一農資采購等經營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目前,全區家庭農場牽頭創辦或聯合組建農民合作社達116家。
二是推進區域性聯合。廈門市集美區積極引導區域內3家合作社組建廈門市廈農合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規劃用地800畝,分5年建成「兩帶」(花卉景觀文化帶、生態觀光休閑帶)和「三區」(本土珍稀樹木標準種植區、園林苗木與盆景培植區、花卉產業開發區),推動合作社的苗木種植、旅遊觀光、體育健身、水資源利用業務構建成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資源的生態農業系統,帶動當地58名脫貧戶勞動力就業,每人每年增收10多萬元。
三是推進行業性聯合。北京市密雲區引導4家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蜂業合作社聯合成立密雲區蜂產業合作社聯合社,打造集蜜蜂養殖、蜂產品銷售、休閑度假、醫療康養等於一體的全鏈條特色產業鏈。聯合社成立以來,逐步建立完善與蜜蜂相關的基地22個,發展蜂產品公司2家、蜂業專業合作組織26個,帶動1978戶蜂農入社,占全區蜂農的92%;擁有蜂群11.8萬群,占全區蜂群總量的95%;年產蜂蜜3300余噸,占全區產量的87%。
四是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江蘇康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天生產70噸蘑菇的同時,產生幾乎同等重量的菇渣和廢料。徐州康榕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該公司,吸納周邊從事種養業的家庭農場、合作社,共同成立食用菌廢料處理產業化聯合體。聯合體制作栽培基質,定向供應成員用於蘑菇生產,產出的有機質飼料提供給養殖戶,有機質肥料出售給聯合體內種植西紅柿、草莓和陽光玫瑰等的農戶,形成以菇渣廢料加工為龍頭、食用菌種植為紐帶的多級菌業迴圈產業,促進農業節本增收和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
三、加強指導構建服務網路
各試點單位多措並舉,積極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等,不斷提升縣域指導扶持服務能力,助力縣域合作社發展再上新台階。
一是強化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吉林省東豐縣制定【東豐縣農民合作社示範建立管理辦法】,敦化市制定【敦化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示範社評定及監測暫行辦法】,有序推進示範建立監測工作。安徽省充分發揮示範社的引領帶動作用,第三批8個試點縣(區)新增國家農民合作社14家、省級示範社53家,開展各類培訓35次,培訓農民合作社輔導員6526人次,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合作社輔導員基本輪訓一遍。
二是建立壯大輔導員隊伍。青海省貴德縣制定出台【貴德縣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選聘辦法】【貴德縣農民合作社輔導員管理制度】,按照「縣級不少於5人、各鄉鎮不少於3人」的要求,輔導員由原來的15人增加至26人,切實發揮了指導服務作用。寧波市鄞州區打造區、鎮兩級輔導員隊伍,做到每家合作社每個月至少有1名輔導員上門指導服務,輔導員指導服務覆蓋面達100%。
三是創新承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江蘇省豐縣采取掛牌委托的方式,以會計服務公司為載體,承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對每家合作社財務進行規範化、標準化管理。甘肅省甘州區農業農村局和區供銷社合作,采取備案管理、掛牌委托的方式,依托張掖供銷農民資訊咨詢服務中心建立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為合作社等提供註冊、檔案保管、網路行銷、金融對接等服務。
四是社企對接實作「借船出海」。福建省壽寧縣對接中國郵政集團,郵政集團在全縣行政村建設快遞服務網點,推出「智慧物流+同城配送」優惠政策,與壽寧縣鳳陽鎮、斜灘鎮、大安鄉等鄉鎮的合作社簽訂【郵政「禮儀商品」銷售購銷協定】,實作葡萄、獼猴桃、臍橙等水果賣得好、送得快、寄得遠。三年來,共銷售「郵政‘禮儀商品’葡萄」1.2萬件,壽寧縣水果透過郵政速運寄出量累計3.1萬件,累計運出153噸。
五是簡化登出程式,暢通結束機制。山東省德州市建立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出台簡易登出程式,委托許可權下沈,開展分類處置,全力推進「異常名錄」移出和「空殼社」登出工作。按照「清理整頓一批、規範提升一批、扶持壯大一批」的要求,清理登出357家合作社,1106家合作社透過指導實作規範提升,異常率由原來的45.93%降至19.2%。
四、政策助力鋪展新藍圖
開展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部署和支持。從【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開展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的通知】【農業農村部關於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的通知】到【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千員帶萬社」行動的通知】,再到各地出台的系列檔,匯聚成政策「大禮包」,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品質發展帶來陣陣春風。
例如,山東省壽光市印發【壽光市蔬菜合作社樣板社規範提升實施意見】,每年打造樣板合作社15家,市財政拿出150萬元給予獎勵。
又如,陜西省漢陰縣與縣農商行簽訂合作協定,將各類示範社統一納入「三資管理平台」,享受縣農商銀行支持合作社發展的相關政策。對評定為縣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示範社的農民合作社,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400萬元、800萬元、1000 萬元的貸款授信。
再如,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印發【對農業經營主體及從業人員實行獎補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會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在已開展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農民合作社中,選擇部份管理規範、營運正常的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對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和從業人員,按照年繳納社保費總額的50%予以適度獎補。目前,已在3家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摸排出基本符合條件的人員13人,根據人社部門意見,待人員相關資訊進一步確認、上級確定保險費基數以後,再進行公示確認,2023年落實上一年度獎補。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規範提升到試點示範,從品牌打造到產業發展,從聯合合作到「借船出海」……各地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無不在彰顯試點工作成效突出、潛力巨大。
據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截至2023年9月底,農民合作社總數達224萬家,較2022年底增長0.1%,農戶覆蓋面顯著擴大,帶動全國一半的農戶。我們相信,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以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加耀眼的成績。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
【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