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高品質發展·新年探新質|「鏈」上發力!一座「新城」蘊含的「大能量」

2024-01-04新聞

新華社天津1月4日電 新年伊始,雖然寒意依舊籠罩津城,但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核心區內卻熱火朝天。幾天前,這裏釋出了新城規劃建設方案以及核心區政策措施,入駐企業興致勃勃建廠房、搬新家、談合作……力爭新年「開門紅」。

記者見到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張驪時,她剛剛接待完新年的第一批訪客。沒等坐下,張驪便迫不及待地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好訊息:隨著一個新訂單敲定,公司2024年需交付訂單總額已突破億元。

成立短短兩年多,公司從6人發展至80人,從專註研發到規模化生產,衍生產業遍地開花。爆發式增長的原因何在?張驪直言:「選對了‘賽道’,遇上了好時代。」

這一「賽道」,便是合成生物學。天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畢業的張驪在美國攻讀生物醫學與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後,於2016年回國創業。「當時合成生物學的套用還不多。」張驪發現,合成生物的套用空間十分廣闊。經過一番摸索積累後,張驪創立元一生物,專門從事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發。

「合成生物學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細胞工廠’中實作‘無中生有’的過程。」張驪解釋道,「我們在細胞中加入酶基因,改變代謝路徑,從而‘創造’出新菌株。」

圖為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聯罐發酵系統。新華社記者 王寧 攝

在元一生物的實驗室裏,一套8聯罐發酵系統格外醒目。橙色的發酵液在罐內旋轉,空氣中彌漫著酵母的微甜味道。

「由於生物制造的過程是指數級增長,發酵罐裏培養出的每個小菌株,都潛藏大能量。」張驪舉例說,一個20噸的發酵罐每年所生產的蝦青素,相當於幾百畝養藻池塘的年產量,而且成本低、無汙染。

在張驪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產品已從蝦青素拓展至生物醫藥、醫美護膚品活性原料、經濟動植物營養等套用領域,連結著數百家相關行業的生產企業。

元一生物所在的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核心區,是生物醫藥產業的聚集地。作為入駐核心區的首批重點計畫之一,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已揭牌。

圖為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核心區。新華社發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透過建成生物合成全流程自動化平台、人工‘細胞工廠’構築平台和GLP實驗動物中心,加速合成生物成果轉化。」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元英進說。

基於良好的產業發展勢頭,【武清京津產業新城規劃建設方案】提出,以合成生物為引領,推動生物制品、醫療器械、醫學服務、人工智慧(AI)數位化資訊化等健康產業高度聚集,培育生物醫藥千億級產業集群。

2019年落戶武清的天津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實作從生物研發到生物制造綜合發展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產品3D細胞微載體已在臨床上展現出廣泛的套用前景。

「為打通上下遊產業鏈,我們於2021年又成立了一家智慧科技公司,從事生物反應系統及相關配件的生產,頭一年銷售額就突破1500萬元。」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劉偉感嘆,公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本地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完善的產業生態。

在生物醫藥產業生態中,基因測序是必要一環。在天津諾禾致源生物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一套長達數十米的全自動柔性智慧交付系統正在有條不紊運轉。一個個生物樣本從一端錄入,幾個小時後,其詳細的基因資訊便從另一端輸出。

圖為天津諾禾致源生物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柔性智慧交付平台。新華社發

「這套系統的日處理樣本量可達3000多份。」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蔡晶說,基因測序是探索科學前沿的基礎設施,這項工作正在從傳統的手工實驗升級為全自動生產線,將為基因科技行業發展持續註入新動力。

近年來,一大批生物醫藥企業在武清紮根,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新質生產力源源不斷湧現。

武清區工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區生物醫藥企業共有24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20家,2023年1-11月累計完成規上工業產值30.98億元,基本形成了包括合成生物、生物制藥、中藥、醫療器械等領域在內的優勢企業群。

「規劃建設京津產業新城,是武清區落實天津市高品質發展‘十項行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號工程’。武清堅持智慧科技、生物醫藥‘雙高’引領,實作產業鏈集聚,打造‘人產城鄉景’深度融合的現代化新城。」天津市武清區委副書記、區長許穎悟說。

統籌:邵香雲、曹曉軒

記者:王寧、王暉

海報: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