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日本名義 GDP 跌出全球前三,被德國超越,哪些資訊值得關註?

2024-02-15新聞

德國財長在1月19日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公開表示,德國不是歐洲病夫,而只是歐洲「疲夫」。

德國財長稱,「我知道你們中有些人在想什麽:德國可能病了。但德國並不是一個病夫……德國只是在經過短暫一夜後有些疲憊,德國需要「一杯濃咖啡」。

他表示,近期德國經濟低迷是一記有用的警鐘,為復蘇所需的改革提供動力。

過去十幾年,德國被認為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是制造業大國,但過去兩年在德國綠黨配合美國收割影響下,德國甚至都出現去工業化現象。

以至於現在大家都開始討論起德國是歐洲病夫了。

就連德國財長在反駁的時候,都只能在歐洲病夫和歐洲疲夫裏二選一,這已經說明德國經濟很糟糕。

關於德國是歐洲病夫的討論,2023年8月17日,英國【經濟學人】就發了篇報道【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病夫了嗎?】

該報道稱,25年前,因統一、就業市場僵化和出口需求放緩,德國經濟嚴重疲軟,失業率達到兩位數,一度被稱作「歐洲病夫」;如今,德國經濟再次面臨困境,可能成為2023年唯一出現萎縮的大型經濟體。

對此,德國朔爾茨在9月17日接受【世界報】采訪時,進行了反駁。

朔爾茨稱【經濟學人】為「盎格魯-撒克遜報紙」,並認為德國不是歐洲病夫。

對於【經濟學人】文章所提「不應過於迷戀平衡預算規則」的建議,朔爾茨反駁稱,「陷入無休止的債務並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反而會制造新的問題」。

其實朔爾茨的反駁還是有些道理的,因為英國自己經濟就很糟糕,並沒有比德國好到哪去,英國的通脹問題可比德國更嚴重。

就這樣,英國媒體也好意思嘲笑德國是歐洲病夫,也不看看英國自己地方城市都破產了幾個。

而這次之所以又討論起德國是不是歐洲病夫,是日本媒體發起的。

1月17日,日本經濟新聞發了篇報道【德國GDP超日本,仍是「歐洲病夫」?】

因為德國2023年的名義GDP是超過了日本,躍居世界第三。

然後日本媒體就不服,所以就發了這篇報道。

可能有人還不太理解,不是說德國經濟2023年出現萎縮嗎?怎麽還能GDP大幅增長超過日本?

這個是因為,我們通常說的GDP,是名義GDP,包含通脹因素。

而說GDP增長,是實際GDP的增長,已經剔除了通脹因素。

德國因為去年通脹率整體還維持在高位,所以名義GDP是有8.4%的驚人漲幅,但這完全是靠通脹驅動的增長。

而德國2023年的實際GDP是負增長了0.3%;

日本2022年GDP實際增長2%,但由於日元大幅貶值的原因,所以按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反而下降了0.2%。

所以,日本媒體自然有理由不服。

不過,日經這篇報道,不好好從德國名義GDP大幅增長主要靠通脹這個關鍵因素,反倒是還是那套街邊采訪模式。

日經報道稱,「我都不知道這條新聞」、「GDP並不能完全反映幸福程度和生活品質」,當被問及對於德日GDP發生逆轉的看法時,德國人的平淡反應與日本人的吃驚形成鮮明對比。

2023年12月中旬,德國化學工業協會主席表示,「我們正處於一個又深又長的低谷」。

所以,日經報道就認為,當前的德國經濟絲毫沒有「超過日本」所帶來的振奮跡象。

不過,按照這種報道邏輯,實際日本經濟也沒好到哪去。

首先日本通脹問題也很嚴重。

日本之前通脹率有15個月高於3%,最近兩個月才小幅回落到2.6%;

但日本民眾「體感」的通脹情況,可遠比數據要嚴重得多。

這個報道裏提到,在東京生活的公司職員佐藤,眼下更關心漲價的雞蛋。「日本政府、媒體、經濟學家都在關註GDP排名、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經濟指標,但我更關心超市裏的價格。和十年前相比,雞蛋價格已經翻了三倍,漲到300多日元/盒。」

東京伊藤洋華堂銷售營運部總經理表示,「今年有超過230件商品價格比去年漲價超50%,是七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漲價。價格上漲使得每位顧客消費的平均價格上漲,但他們的購買量減少了。」

日銀發起的「生活意識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95%的受訪者回答稱物價與1年前相比出現了上漲,且有79%的受訪者認為1年後的物價會進一步攀高。

關於生活寬裕程度,56.2%的受訪者回答稱「生活越來越不寬裕」,其中,超過9成的受訪者認為是物價上漲導致生活越發緊迫。

可見相比看上去並不高的通脹數據,日本民眾的「體感物價」顯然是要比CPI數據高得多。

只是日本央行為了不加息,在一味美化通脹數據而已,實際日本當前通脹問題仍然很嚴重。

總體來說,當前,英國、日本、德國經濟都不怎麽樣,結果還在互相嘲諷。

德國的經濟也確實很糟糕。

德國外長那段話裏說的「短暫一夜」,是指數年的疫情危機還有2022年爆發的俄烏沖突。

所謂,德國需要的「濃咖啡」,是指推行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生產率,加強經濟的供給側。

但了解當前德國經濟困境的原因,大概也知道德國現在推行所謂供給側改革,並不能根本解決德國經濟問題。

2021年全球能源價格暴漲,在俄烏沖突爆發後,被推向一個高峰。

直到現在,德國已經失去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德國被迫只能高價購買美國的LNG天然氣。

在德國綠黨配合美國收割的影響下,德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居然出現去工業化,德國經濟想不糟糕都難。

德國也知道這個問題,所以才想搞供給側改革,來扭轉去工業的趨勢。

但當前德國解決不了幾個問題。

比如,俄烏沖突仍然在持續,德國缺乏調停俄烏沖突的能力,甚至在綠黨影響下,還在不斷配合美國拱火俄烏沖突,來進行這種自殘行為。

而且,德國高通脹問題仍然得不到根本解決。

德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去年制造業PMI,一度跌到只有38的極低值,最近半年雖然出現回升,但德國1月PMI仍然只有45.4,遠低於50的榮枯線。

制造業PMI指數是采購經理指數,高於50代表制造業處於擴張,低於50代表制造業處於衰退。

德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制造業PMI長期遠低於50,是德國過去這兩年被動去工業化的結果。

這其中德國化工產業遭受的打擊是最大的,因為德國化工產業是嚴重依賴於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而化工產業也是德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不過,德國經濟疲軟,倒是不妨礙德國股市再創歷史新高。

不過,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這句話本來就不準確,像阿根廷股市去年漲了360%,但應該沒人會覺得阿根廷經濟很好,因為阿根廷匯率貶值更多,股市上漲只是因為嚴重的通脹和匯率貶值。

另外需要註意,如果美聯準在5月1日降息,並且日本央行也在4-6月加息的話,全球股市當前這種逼空上漲的態勢,有可能會出現重大轉折。

其實也有一些對沖基金開始押註,比如對沖基金Qube已積累超過10億美元德國公司股票空頭押註。監管檔數據顯示,這家對沖基金過去兩周增加對大眾汽車等公司的空頭頭寸,其中包括披露了1.318億美元德意誌銀行空頭頭寸。

當然,對於對沖基金來說,在股市高位去布局空頭頭寸來對沖,並不奇怪。

我個人預計今年二季度,全球金融市場可能會出現一些幺蛾子,應該還是會有大波動。

這裏重點觀察,美聯準5月1日如果降息,全球金融市場是否會有反身性效應。

因為當前全球股市的逼空式上漲,其中一部份原因就是提前兌現了對今年美聯準降息的預期。

股市炒的就是預期,所以反而預期落地時容易有反身性效應,出現相反走勢。

還有就是日本如果在今年4月份前後,被迫加息的話,對全球金融市場來說,也屬於黑天鵝事件。

現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並不好,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都得慢慢熬。

本文來源「大白話時事」公眾號。

作者:星話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