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款,原本是為了規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但如果一年罰款高達兩個億,還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20%,這就讓人不得不多想了。最近,國務院對行政執法中的「罰沒收入異常增長」「異地執法」「大額頂格處罰」等現象重拳出擊,打算好好整頓一下。總理李強還特別強調,2024年將開展專項行動,重點審查這些問題,目的很明確,就是最佳化市場環境,讓企業發展得更踏實,讓老百姓過得更安心。
事情的,是財政部釋出的一組數據。今年,全國非稅收入增長得有點快,尤其是一些地方,罰沒收入居然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罰款本來在地方財政中占比不高,但這錢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企業和普通人掏的腰包。
如果罰款變成一種「創收手段」,那問題可就大了。
大家可能會問,這種罰款是怎麽來的?有網友舉了個例子,說某地交警隊一年罰款收入竟然有兩個億,相當於一個縣財政收入的20%以上。還有人提到,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罰款活動,比如騎電動車沒戴頭盔也要罰款,而戴不戴頭盔明明是個人的選擇,怎麽成了罰款的理由?
這種行為,看似是為了保護安全,實際上讓人心裏很不是滋味。更讓人擔憂的是,這樣的罰款收入有的能直接「補貼」地方財政,甚至部份進入某些人的腰包,久而久之,不僅影響百姓的生活,還可能引發社會的信任危機。
其實,罰款過多的現象不是一天兩天了。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土地財政不再像以前那樣穩定,很多地方的財政收入捉襟見肘,有些基層甚至連薪資都發不出來。為了「開源節流」,一些地方就盯上了罰款這條路子。
雖然罰款看似能暫時緩解財政壓力,但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久而久之,只會讓企業和老百姓對政府失去信心。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國務院已經釋出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和監督罰款設定與實施的指導意見】。這個檔的核心,就是要遏制「逐利罰款」的現象,規範非稅收入管理,減輕企業和百姓的負擔。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2024年將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等現象,維護市場秩序,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李強總理還特別提到,要完善行政裁量權制度,確保執法人員不能隨心所欲,讓權力執行更加規範。
不過,說到這裏,問題來了:制度再好,如果執行不到位,效果可能也有限。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有人建議,所有罰沒收入直接上繳中央,這樣地方政府就沒了「動機」;還有人提出,可以設定一個罰款比例,超過一定額度的就要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如果這些建議能真正落地,或許能從源頭上遏制濫罰款的問題。
根據最新的報道,國務院已經對部份省份的罰沒收入異常增長現象展開了調查,同時要求各地上報相關數據,逐步理清問題的根源。財政部也表態,將進一步規範非稅收入管理,確保罰款收入的使用公開透明,不會成為地方政府的「小金庫」。此外,相關執法部門也在開展自查,尤其是針對網友反映強烈的異地執法、大額頂格處罰等問題,將重點整治。
目前,國務院的指導意見已經下發到各地,各省份也在制定具體的整改措施。據悉,2024年初,中央將派出專項督察組,重點檢查重點地區的整改落實情況。如果發現違規行為,將依規追責,絕不姑息。
看完這個事情,心裏有點不是滋味。罰款本來是為了規範行為,可是現在卻成了某些地方的「財政工具」,甚至成了「搖錢樹」。這事兒說小了,是讓老百姓心裏不舒服;說大了,是在動搖政府的公信力。
罰款過多,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甚至是一個政治問題。老百姓的錢袋子本就不鼓,再被這樣各種「名目」掏空,誰的心裏能好受?
再說了,罰款收入異常增長的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不是地方財政出了問題?是不是某些部門濫用了權力?
這些問題不解決,罰款亂象很難真正杜絕。就像有網友說的,光靠自覺是不行的,必須有制度約束,有監督落實。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還有一點值得註意,就是罰款的「正當性」。像騎電動車沒戴頭盔被罰款這樣的事情,罰款的目的是什麽?保護安全還是斂財?
如果是保護安全,那為什麽不多宣傳、多引導,而是直接開罰單?這種做法不僅讓人覺得執法部門是「任性執法」,還可能引發公眾的不滿。
【網友熱議】。
這件事在網上引發了熱烈討論,網友們的評論既有調侃也有深思。
張大勇說:「罰款收入一律上交中央財政,這招絕對管用!地方政府沒了動力,看誰還會亂罰款。」。
李小梅感慨:「騎電動車沒戴頭盔也罰款?安全問題是大事,但罰款能解決問題嗎?就不能換個方式,比如免費發頭盔?
」。
王阿姨直接吐槽:「這麽多罰款收入,到底用到哪兒了?是不是用來發薪資了?還是進了某些人的腰包?
這些錢怎麽花,能不能給老百姓一個明白賬?」。
陳二狗一針見血:「地方財政出問題了,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盯上老百姓的錢袋子,這不是‘殺雞取卵’嗎?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的錢也不好賺啊!」。
還有網友調侃:「罰款罰到2個億,這交警隊是‘印鈔機’吧?如果不查清楚,老百姓都要被整怕了。」。
網友們的評論中,有憤怒,有無奈,也有對制度改進的殷切期望。看得出來,這件事已經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罰款這事兒,說到底是為了規範行為,而不是為了創收。如果罰款成了政府的「收入來源」,那問題就不對勁了。罰款多了,老百姓心裏會怎麽想?
企業會怎麽想?政府的公信力還能不能保住?這些問題,不是靠一兩個檔就能解決的。
制度再好,如果執行不到位,只是寫在紙上,那還不如不寫。說到底,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讓每一筆罰款都有理有據,讓每一分錢的去向都公開透明。否則,這種「罰款經濟」只會讓人越來越寒心。
小編想問一句,罰款的目的到底是什麽?是規範社會行為,還是為了給地方財政「補血」?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創收,那老百姓的錢袋子還能撐多久?
罰款收入異常增長的問題,背後到底是財政壓力,還是權力失控?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制度去解決,更需要一個讓老百姓信服的答案。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