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東南亞和南亞的部份制造業會取代中國嗎?

2019-05-25新聞

其實在沒有改革開放的年代,國內的所謂低端制造業和高汙染計畫,基本上都是東亞跟東南亞還有歐洲在做。

二戰後,整個西歐大發展,日本和南韓的產業鏈,也是在美國的幫扶下實作了大幅跨越和升級。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產業鏈。

因為只要這個國家政策是開放的,投資沒有太多行業準入和限制,再加上關稅互利原則,基本上資本所到之處,都可以生根發芽。根據產業布局的需要,運費的高低,選擇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上手的地方到處建廠,就成為了最佳選擇。

最近三四十年,由於咱們國內的政策變化,和已開發國家對環保的要求,再加上咱們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造成了低端制造計畫的轉移,因為資本是逐利的,他們在這裏興建廠房,能獲得更大的收益,也有更大的消費群體支撐,兩全其美,就會導致搬家現象的頻頻出現。反過來說,你現在成本沒優勢政策也不支持,那麽我移走也是理所當然。誰做買賣都不是為了搞慈善,那是掙了錢以後的事情,還要看心情。

目前的產業鏈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吃當初人工便宜的紅利,用低價格跟國外勞動力搶市場,因為那會兒薪資極低,咱們幾十塊的時候,香港已經過萬了。

而且從國內消費看,現在的底層沒錢,無法維持低端龐大的生產力,以鋼鐵為例,全國到處都是鋼鐵廠,但是消費不行,每個廠子都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還有幾萬家屬,怎麽解決生存問題?再就是服裝廠,中國最大的一個消費行業,早已經嚴重過剩了。而且現在為了壓低價格,到處假貨橫行,低端商品大行其道。這不是什麽值得高興的事情。廠子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低,收益就低,工人薪資更低,這就是沒完沒了的惡性迴圈。做出口的透過出口退稅補貼了一部份廠子的損失,但是內迴圈沒做起來,全部補貼了國外的消費者。

由於這幾年的特殊情況,咱們的海運費,空運費都高的離譜,導致低價傾銷無法完成,就連外資自己的產品運輸,也是倍受折磨。花高價東西運不出去,導致違約的很多。人家資本是敏感的,既然你跟我好好玩,按規矩辦事,那我離開就是了。

回流的最佳選擇,就是東南亞跟南亞,文化上,他們總體是親歐美的,方便溝通,人口基數也足夠大,能滿足勞動力需求。只要企業完善保險制度,那政府有什麽理由不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