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的手機效能,差的差到要命,好的確實可以好到過剩。
總體上來說,對於如今每年新釋出的年度旗艦型號來說,GPU效能確實是過剩的。原因很簡單,手機本體的解熱能力都不足以讓GPU滿載持續輸出。實際上,能夠跑到50%負載都不多。
而手機本身的解熱能力固化在你買到的手機上,基本無法改變。所以對於這部份效能不要過度迷信,跑分的象征意義可能更大一點。
送個最高9999元紅包,運氣好直接買年度旗艦就好了!
而CPU嘛?多核效能處於過剩狀態,甚至八個核心有幾顆完是多余的。說的不好聽點,就是為跑分而生的。單核效能遠沒有過剩,iPhone 15 Pro的A17 Pro可以單核3000分,這已經接近驍龍888多核效能3433分了!單核吊打多核不是夢啊!
其實你只要細看A17 Pro這個跑分,6個核心的多核跑分差不多就是單核的2.5倍,你說這個單核有多麽強勁呢?當然,這個多核效能並不是純粹的核心效能疊加,而是模擬了真實場景下多核心之間的依賴關系哈!
而Android這邊的旗艦SoC,距離A17 Pro這個3000分差不多還有著兩代的代差了!
手機效能剽悍有兩個作用:
維持更長的使用壽命很好理解,你手機SoC的效能過兩年依然比別人新買的手機效能還要強,那不就是可以用更久嘛!
回看蘋果的iPhone,基本可以保持一兩代的效能優勢,尤其是CPU單雙核效能,這也就造就了iPhone近8年的平均使用壽命。
我自己手頭有個2016年的iPad Pro,得益於當年A9X明顯領先的效能,至今依然很堪用。怎麽說呢?LCD螢幕都已經變黃了,效能楞是依然不錯。
另外,獲得更絲滑的體驗也是選擇新款旗艦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新款SoC大核效能強勁,本來就是擁有更快的響應能力。其實你只要監控過SoC的CPU排程,任何突發的互動都是瞬間大核頻率拉高,盡可能最快的響應使用者的需求。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如今還一味尬吹多核效能,是真的有點那啥了!
而在SoC之外,新款旗艦往往也意味著更優的排程策略和整機軟硬體更好的最佳化。我接觸過的幾款新款旗艦,其實單純從SoC角度來看,並沒有什麽明顯優勢,但是互動體驗確實有著明顯提升。比如手上iPhone 15 Pro,哪怕我是從iPhone 14 Pro換過來的,也依然可以感覺到互動更加順滑。
手機芯片所謂的效能過剩,更多的是對應大部份人常規的簡單需求,比如單純刷刷知乎、看看新聞、聊聊微信,確實也不需要什麽效能。但是你要是追求極致的使用體驗,以及手機在幾年後的效能表現,那麽新款旗艦SoC就是首選。
還有一個讓人無奈的現實情況,那就是如果你不選擇效能更強的旗艦SoC,那麽你也很難獲得SoC以外的頂級硬體配置。你很容易找到頂級SoC + 非頂級整機硬體的產品,比如搭載驍龍8 Gen 3的K70 Pro,但是你卻很難找到非頂級SoC + 頂級整機硬體的產品。
不過呢?雖然說是優選旗艦手機旗艦SoC,但是在我看來,驍龍8 Gen 2、A15、A16這類SoC,雖然比不過驍龍8 Gen 3、A17 Pro,但是在這個大部份人效能需求也就那麽回事的年代,依然是基本不會影響使用壽命的SoC。
就像我這個螢幕都老化變黃的iPad Pro,效能還沒到不能用的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