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麽,上策是什麽?

2023-07-28新聞

我好像是個比較佛系的媽媽,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相應的管束卻比較少。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學業越來越重,心裏反而越來越不踏實,甚至擔心自己的所謂「佛系」教育,最終會害了孩子。自從看了張宏濤老師著作的【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才終於找到了共鳴和依據,也更加堅定了我對待孩子的方法和態度是沒有問題的。讀了這本書之後,對於未來與孩子的共處,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想法。

【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這本書,是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河南省作協會員張宏濤老師著作的。張宏濤老師也是鄭州定得心理咨詢工作室的創始人,他深耕家庭教育領域十多年,學員更是遍布了全球各大城市。

現如今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為人父母的我們,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卻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焦慮,【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這本書,像是給我們吃一顆定心丸,也是幫助焦慮的父母們厘清思路,從而能靜下心來去深入的分析孩子的問題。這本書緊貼著現實生活,用生動和真實的生活場景為背景,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生的問題展現出來一一剖析。比如:什麽是寵愛?什麽是溺愛?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怎麽樣去恰當的批評孩子?怎麽樣去恰當的誇獎孩子?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如何去消除孩子的壞習慣?等等。非常多的切合實際的問題背景下,張宏濤老師透過「黑鏡頭」、「白鏡頭」的場景進行對比,讓問題看起來更加具象化,從而加深讀者的印象。更為難得的是,張宏濤老師在本書中大量列舉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真是經歷和心路歷程,毫不掩飾、毫無保留的與讀者進行分享,這種坦蕩尤為珍稀和寶貴。

看完【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這本書,我的感想頗多。根據張宏濤老師提出的16堂課,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將本書內容歸類成四個專題逐一總結和分享:

一、愛、規矩、批評、誇獎

這一專題下,講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經常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無意識的賦予孩子們的,包括愛、規矩、批評和誇獎。

愛。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在眼下快速的生活節奏中,作為父母,我們有嘗試過去理解孩子們嗎?還是說總是認為孩子們的想法不切實際,從而從不花時間去思考孩子們的想法背後是什麽?而真正的愛,也是無條件的。你是不是也經常和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的好,媽媽就獎勵你一個玩具?如果你乖乖聽話,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可是,這是真正的愛嗎?這樣的愛賦予孩子,時間久了,你還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滿足孩子所有的條件嗎?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奠定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孩子才會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才能更加積極勇敢的探索未知世界。

但是,無條件的愛孩子會把孩子關懷嗎?其實寵愛和溺愛是要區分開的。寵愛是尊重孩子,以孩子的需求和發展為本;而溺愛孩子則是以自己的需求為本,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溺愛」很多時候都只是招牌和借口。以家庭為單位,愛則區分父愛和母愛。理想的母愛,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的愛。而理想的父愛,是在給孩子尊重的基礎上,更強調孩子的力量和發展。

規矩。 孩子們成長在一個諸多規則的社會環境之下,因而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很多家長就會開始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給孩子立規矩。但是,在家裏給孩子立規矩有太多的弊端,會壓抑孩子的天性,會誘發孩子與規矩對抗,也會導致父母「看不見」孩子。比如逢年過節時,父母帶著孩子走親戚,就會當著親戚的面催促孩子叫人,孩子反應慢了點,就會被父母當面訓斥不禮貌或者沒規矩。久而久之,沒有幾個孩子喜歡走親戚了。比如,父母給孩子立了個疊被子的規矩,但當有一天孩子起床晚了導致飯都沒吃就急忙學校時,父母看到孩子今天沒有疊被子,不管原因就立馬沖向孩子的學校,讓他趕緊回來把被子疊好了再返回學校。這樣的規矩,只會讓孩子逆反心理更加嚴重,時間久了,會讓孩子覺得沒有自主和自由。

是的,幼稚園、學校郵寄公共場所都會有各種規矩,但這些規矩的訂立,更多的是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考慮的,需要讓孩子先了解這些規矩,尊重這些規矩,從而孩子們能夠遵守這些規矩。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規則感,而不是要孩子聽話。要讓孩子懂道理、講規矩,而不是讓孩子只聽父母的話。

批評。 相信作為家長的我們,在兒時終究是逃不過各種批評。哪個孩子沒被批評過呀?但是兒時的記憶中,批評總是不好的記憶。父母為什麽總是會批評孩子呢?因為孩子犯錯,希望孩子再也不要犯錯。但是,批評有用嗎?我們自己的兒時回憶就能回答這個問題,批評留給我們的,只有各種指責和抱怨。批評會摧毀孩子的自尊,會損害親自關系;批評容易讓人退縮和進入防禦模式。最好的批評是什麽?就是不批評。父母想要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鼓勵其實比批評更加有效。

誇獎。 每個孩子在被誇獎的時候,總是開心和雀躍的。但是,誇獎就是一味正確的嗎?誇獎要建立在理解孩子和真心對待孩子的基礎上。虛偽的誇獎會讓孩子覺得討厭。有些誇獎會扭曲孩子的內心,打擊孩子的內驅力。比如孩子們為了得到誇獎,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因而永遠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麽,最後,容易成為沒有表揚就無法做事的人,和在權威面前放棄立場的人。

最後,我們要學著用感謝代替誇獎,用鼓勵代替表揚,給孩子以尊重,激發孩子去探索感興趣的未知領域。

二、習慣、磨蹭、看電視、零食、撒謊

這一專題下,講的更多的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將會形成的一些個人特性,比如好習慣、壞習慣、做事磨蹭、專註力低下等方面;以及太多孩子都會有的問題,比如喜歡看電視、喜歡吃零食、愛撒謊等等。也是父母和孩子們沖突較多的問題。

習慣。 習慣分兩個層次,表層的行為習慣為表層習慣,深層的思維習慣為元習慣。我們要培養孩子好的元習慣,而非好的表層習慣。元習慣是根本,必須是孩子們自己主動且自願養成才行。而表層習慣則多種多樣,適合每個孩子的表層習慣也是不同的,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特點,讓他們自由選擇他們習慣的表層習慣。

習慣又分為好習慣和壞習慣。比如早睡早起、運動、寫日記等都是好習慣。那壞習慣是什麽呢?不喜歡讀書、不愛學習並不是壞習慣,而罵臟話、熬夜、喝酒、丟三落四、秩序混亂等才算是壞習慣。壞習慣的形成,與成長環境密切相關,病根可能不在孩子自己身上,而是在成長環境中。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等,都是壞習慣的培養皿。而父母常用的改掉壞習慣的方法,包括說教、打罵恐嚇、威脅等,其實是無效的,這些方法只是短期一直孩子,長期看對孩子甚至是有害處的。如果能讓孩子在一個寬松愉快、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中,給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壞習慣。愛與自由,是壞習慣的真正克星。

磨蹭。 作為目前正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的我,在孩子磨蹭這一點上,我真是有太多的泣血難訴。孩子小的時候,我就因為磨蹭的問題問過周邊一圈家長,得知大部份孩子都有這個問題,而且家長們都沒有好的辦法去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問題。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針對孩子磨蹭的問題,我們的出發點就是錯的。家長們一味的催促、一味的求快,容易讓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初心,失去了自己的節奏,結果就會適得其反,孩子變的更「慢」了。吃飯磨蹭、寫作業磨蹭……太多孩子磨蹭的問題,背後的原因則更加值得重視,所以我們要耐心的找到孩子磨蹭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看電視。 我們小時候那會兒,正是稀有的黑白電視產生,然後過度到彩色電視,然後一直到現在液晶電視。小時候,對於電視的記憶有很多也很深刻。透過電視,作為孩子的我能夠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是多麽的五彩斑斕,幾乎沒有孩子不愛看電視的。但是時間久了,總有聲音說看電視會導致孩子註意力缺陷和語言障礙,這是危言聳聽!孩子們透過電視可以學到不少只是,當然了,孩子的甄別能力有限,家長們應該幫助孩子們排除一些價值觀不正、不適宜孩子看的電視節目。不少家長擔心如果允許孩子看電視,孩子們一直坎怎麽辦?心理學上「超限效應」就能排除這個困擾。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給孩子自由,孩子會學會自律並適可而止的。凡事註意尺度,凡事也總會有尺度的。

零食。 零食永遠是兒時的五彩斑斕和甜蜜回憶。但現在很多家長認為零食是影響孩子健康、讓孩子不能好好吃飯的罪魁禍首,從而限制和控制孩子吃零食。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童年的美好回憶蒙上一層灰。零食的危害被誇大了,而禁止孩子吃零食的危害,則不夠被重視。家長們想把孩子藏在溫室裏,像呵護一朵花一樣呵護孩子長大。但溫室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像真空世界一樣,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擁有健康、獨立的心理狀態。我們要相信孩子,讓孩子自己決定。給孩子買需要的東西,無論它多貴!因為孩子的記憶力,會讓昂貴的東西變得物超所值!可能在家長眼裏,零食、禮物這些都是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會讓孩子傷心很久,同樣也會讓孩子開心很久,讓孩子們內心豐盈、陽光快樂!

撒謊。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專家和團隊的研究表明,四歲的孩子中,撒謊的高達90%;到了十二歲,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撒謊的經歷。所以,當家長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居然撒謊的時候,不必恐慌或者憤怒,說明你的孩子很正常且聰明。如果要求孩子們絕對不能撒謊,但又要諒解他人的撒謊時,這個邏輯是混亂的。常見的撒謊原因分以下幾種:因為禮貌、因為保護自尊、因為要趨利避害、因為表現幽默、因為想要故意對抗、因為想要求關愛、因為維護友誼或者維護家庭和睦、給人希望等等,撒謊的原因很多很多,作為家長應該關註撒謊的原因,而不是關註撒謊本身。

三、上學、讀書、學習、作業

這一專題下,張老師談的則是諸多家長特別關註,也是與孩子們沖突更多的場景。

上學。 孩子不想上學怎麽辦?——這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難題。讓孩子去撿垃圾、做苦力——這個可能是很多家長都嘗試過的辦法,讓孩子去吃苦、體會生活的艱辛,從而能夠乖乖的回到學校。這種做法可能短期有效,但時間長了並不能解決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還有的家長會有暴力手段去對待這個問題,效果更加適得其反。孩子不想上學的背後的原因,才是我們應該關註的。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了解孩子為什麽不想上學?是因為學校飯菜不好吃?是因為在學校被不公正對待?是因為孩子太小想念媽媽?一定要關註到孩子的需求,順應孩子的需求,最後就能皆大歡喜了。

讀書。 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人終身受益。但是,在當今電子裝置不斷升級換代的時代,孩子們往往喜歡沈浸在聲光電營造的炫目刺激的世界裏而冷落了書籍。所以,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困擾著很多家長。

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最好自己有熱愛讀書,因為言傳不如身教,身體力行是給孩子最有力的正面指導。在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兼顧孩子閱讀習慣的前提下,如果能給孩子找到一本將他引入書籍海洋、令他終身受益的書,則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幸運的事情。奧地利著名作家史帝芬.茨威格說過:一個人內心的寬度,是讀過的書一本本攤開來的。

學習。 眾所周知,學習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很多家長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就很難做到平靜、耐心的去面對孩子的問題。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所以,讓孩子熱愛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而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才能讓孩子熱愛學習。當然了,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所在的家庭環境、孩子能否遇到好的老師、孩子所在的學校的環境等,都是影響孩子是否熱愛學習的重要因素。

作業。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種既真實又悲劇的場景在很多家庭都有發生。大部份家長對待作業的態度是監督、催促孩子寫作業,認為孩子連作業都不願寫的話,一定是廢了。所以,家長對於作業有一種執念,一定要讓孩子盡快寫完,反而忽略了孩子寫作業的狀態和孩子寫出來的一塌糊塗的作業品質。作業是為誰做的?作業有沒有必要做?作業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這些是家長們需要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學習興趣、玩得開心、自理能力這三件事情,比學習本身更加重要。杜宇我們家長來說,親子關系重於一切教育。

四、口欲期、肛欲期、生命力

在這一專題裏,張老師則是寫給作為父母的我們,講述了關於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提升孩子生命力的問題。這是本書的昇華,是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之後,父母對孩子終極的希望。

口欲期、肛欲期。 很慚愧的是,我的孩子快十歲了,以前只是淺淺聽說過「口欲期」和「肛欲期」這個名詞,但至今才真正了解名詞背後的含義。孩子們從小就是有心理活動的,這完全顛覆了我一直認為孩子們小的時候只有「吃喝拉撒」的需求的想法。

口欲期主要表現的是孩子的索取和表達,肛欲期則主要表現的是孩子的創造。口欲期沒有被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會羞於表達、羞於爭取,說話聲音很小,低著頭、內建三分氣短等。而肛欲期被過度控制的孩子,長大後會表現的僵化呆板,沒有生命活力。

生命力。 心理學家武誌紅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不斷自我選擇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也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們「聽話」,總是忽略了孩子們也是有選擇權的。總是在小事上被剝奪選擇權的孩子們,生命力都是比較弱的。孩子的生命力能否綻放,要看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選擇權。而孩子的生命力,往往都是在家長的打壓、嚴苛的家庭環境、各種「不允許」和缺少愛和尊重的環境下被壓制的。

孩子的攻擊性也是生命力的一種,做父母的,必須要允許孩子攻擊自己,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允許孩子表達攻擊性的話,孩子容易成長為一個內心充滿恐懼和內疚的人,而非一個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人。而活出攻擊性的孩子,並不會無法無天,反而會變得情商高、生命力強。

作為一位家有小學生的家長,看了張宏濤老師的這本書之後,對於需要給予孩子的愛與自由有了更加具體的想法和輪廓。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白他在一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對於孩子來說,愛就像是生命中的氧氣,自由像是生命中的血液。而父母給予的愛,和營造出的自由的生長環境,則可以賦予孩子們強大的生命力以及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