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18個省出動!山西這些地方的鐵飯碗也要沒了?

2024-01-18新聞

鐵飯碗逐漸消失,「考編」不再是年輕人「躺平」最好出路。

近日,中央正式批復了【遼寧省機構改革方案】、【山東省機構改革方案】,遼寧,山東機構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據公開資訊,2023年末2024年初,已有江西、北京、天津、湖南、貴州、上海、河北、甘肅、雲南、江蘇、青海、陜西、廣西、福建、四川、湖北、重慶、廣東等18個省(市、區)部署、動員機構改革工作,新一輪機構改革在地方層面正加速推進。

2023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外釋出,明確了地方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改革方案報黨中央備案。中央層面的改革任務力爭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地方層面的改革任務力爭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

2023年12月,【求是】雜誌提到,中央層面機構改革組織實施各項任務基本完成,新組建和重新組建部門均已掛牌執行,涉改革部門「三定」規定和職責機構編制調整通知已經印發,黨中央、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大幅減少,涉及的職責機構編制調整事項落實到位,中央和國家機關人員編制精簡5%的任務已經完成,機構改革涉及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調整劃轉基本到位。

這場由山西開啟的機構改革,中央與國家機關已經完成,地方機構改革也不斷加速。

山西最先砸鐵飯碗?

提到山西,不如北上廣發展迅速,省會城市太原不像成都、杭州率先邁入新一線,但山西機構改革卻走在了其他省市之前。

據【法治日報】,2019年底,時任山西省委主要領導在基層調研時,發現全省人口小縣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財政供養入不敷出,財政支出主要依靠政府轉移支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維慣性;從人口與編制比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不是很合理,存在人浮於事的問題;事業單位規模普遍較小,職能較弱,「小、散、弱」現象突出。

回來之後,一場專屬山西機構改革的大幕從此拉開,從長治市的黎城縣到太原市的婁煩縣,縣城率先開啟機構改革之旅。

山西的6個試點縣開啟機構改革,分別是長治市黎城縣人口13.4萬人;忻州市河曲縣人口12.3萬人;晉中市榆社縣人口11.1萬人;臨汾市浮山縣人口9.8萬人;呂梁市石樓縣人口9.6萬人;太原市婁煩縣人口 9.1萬人。

從人口數量來看,這些率先改革的縣有一個共同特點:人口小縣,且人口面臨持續減少的困境。

據不完全統計,基本上每個縣城的機構數量都減少30%以上,事業單位減少20%-76%,很多縣城壓縮編制1000個左右,幾十乃至上百個科級職數最佳化。

截至去年,太原市婁煩縣,改革前35個機構,改革後精簡了13個,只保留了22個機構,相當於精簡了37%。事業單位從之前的62個精簡至40個,精簡了35.5%。

在精簡之下,婁煩縣精簡人員編制341名,下沈鄉鎮人員編制56名,節約人員經費3410余萬元,執行經費約990萬元。石樓縣、河曲縣、浮山縣也是如此。

石樓縣「瘦身」穩,「步調」大

石樓縣作為山西機構改革6個試點中的一個,改革成效以「措施實、步伐穩、力度較大。」而出圈。本次改革全縣黨政機構減少了37.1%,事業單位減少了31.1%,行政事業單位科級職數減少11.8%。

日前,石樓縣多個涉改部門「三定」方案陸續出爐,從方案中看出精簡是一大亮點。比如,縣政府組成部門由26個精簡為16個。隨著石樓縣黨政機構、事業單位等精簡,初步測算,執行成本可降低5000余萬元,人員經費可減少2200余萬元。

據【呂梁日報】報道,石樓縣在改革中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統籌推進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傾斜支持農業農村、醫療衛生等重點產業和民生領域,保留了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增強了疾控中心,強化數位政府建設,新設大數據服務中心等新型機構,做到機構設定更加科學、職能更加最佳化、權責更加協同、執行更加高效。

透過職能轉變、機制再造,行政領導職數可精簡18個,事業單位領導職數可精簡9個,事業編制可精簡178名,實作了對黨政機構瘦身、強身的作用。副縣長兼任局長的行政機關,擔任局黨組第一書記,凡涉及「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項,由兼任局長的副縣長直接主持會議研究決策,大經濟、大農業、大建設等寬職能架構初步形成,同步制定了辦公、行文和會議等有關制度,註重強化內部職責和業務整合。

石樓縣委編辦主任稱,「瘦身」與「健身」並舉、「減法」與「加法」同做,涉改縣最大化精簡了機構、最佳化了職能。這一立足點值得稱道,關鍵是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瘦,要瘦到底;健,要健到位。減,要動真格;加,要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