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意見】:
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加大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等政策傾斜,促進區域間就業均衡發展。
幾天之後,在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開幕當天,未來制造、現代商貿、總部經濟、城市宜居、新興產業、現代文化、科技研發、現代服務業、文旅體融合產業、都市農業、氫能產業總計簽約95個計畫落戶西安。
2024年初,四川省政府印發【2024年四川省重點計畫名單】,共列重點計畫700個,年度預計投資7616.4億元、較2023年增加545.8億元。
包括京東方第8.6代AMOLED生產線計畫、西門子中國最大的工業自動化產品生產基地和PLC產品海外最大的研發中心、GE醫療首批國產核醫學回旋加速器、空客在歐洲之外直接投資建設的第一個飛機迴圈利用計畫都已經落戶成都。
其實,早在2023年10月,中央領導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就關於沿江產業布局和轉移,提出:
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
建國後的第一次三線建設用了20年時間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建設了2000多家現代工礦業企業及科研院所。
核心時間段為1964年至1972年,共計8年.
橫貫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在主要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涉及600多家企、事業單位的重建、搬遷、合並。
當時的背景是面對蘇聯在北境陳兵百萬、灣灣妄圖反攻大陸、中印軍事沖突、美帝航母台海演習、越南戰爭愈演愈烈等戰略安全威脅因素。
整個舊三線建設工程規模史無前例。
這次新三線轉移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確保戰略安全,保持縱深,避免在不可控時期產業被摧毀。
在非邊境地區的西部省區建立一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交通、科技、資源、能源、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戰略大後方備份。
在經濟發展方面,透過大規模轉移,既實作經濟內迴圈,也可以促進城市中先富帶後富的協調發展
最大利好的兩個城市就是: 成都、西安 。
西部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戰略縱深優勢,這次「新三線建設」是機遇,也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安全的決定。
隨著沿海地區資源壓力的增加,從比亞迪吉利等的新產線、大飛機制造產業鏈、華為西部研發中心西遷,這種趨勢愈發明顯。
透過中高端產業的遷移西部地區,用產業帶動共同富裕,把北上廣深月收入3萬元的10萬個崗位放到西部城市,可以變成30萬個月收入1萬元的崗位。
這還能間接帶動300萬個就業機會。
絕不能說年輕人的高薪就業機會僅限於那麽十幾個城市,而應該是有很多不同的城市承接不同階段的產業發展。
結合2024年8月份實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完善招投標制度規則,才發現國家下棋有後招。
這才是共同富裕嘛。
一線城市買房安家困難,可以來西安、成都、重慶生活嘛,生活壓力小,成本也低。
西安現在地鐵口外面的第四代住宅精裝價格也就是17000塊一平方,面積從128平米到196平米不等,首付15%即可上車,周圍學校醫院齊全,還都是一線大牌國企開發商。
對於內地廣大的大中城市而言,迎來中高端產業機會,會帶來城市產業的巨大發展,居民的財富也可以在此過程中升值。
例如不少大型互聯網公司已經在成都和西安設立研發中心、外包服務中心,因為互聯網公司非常適合遠端辦公。
某大廠的雲內包中心在西安接近2000人了。
某遊戲外包公司在西安人數最多時候接近500人。
特別是華為在這方面是起到了榜樣作用,研發中心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還把很多業務和部門搬到了東莞。
這方方面面的成本肯定比深圳低太多了。
如今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高,為了找好工作都喜歡去大城市。
如果不能成功進行「新三線建設」,做到區域均衡發展,那將是比日韓更為慘烈的發展災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娃了。
中高端產業轉移帶動中高收入機會增加,提高中西部地區普通人生活水平,很多年輕人可以不用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了,生娃以後也不用讓孩子當留守兒童了,老家工作生活費用也更低:
房租省了;
外出打工往返的機票火車票這些交通費也省了;
節假日回家,往返路上的時間也節省了。
省下來的錢正好用於促進消費。
這也是對抗鷹醬想把制造業回流他能控制的國家和地區,尤其阻止制造業外流,保護中國全產業鏈的生產制造能力。
想想前段時間某首富又回鄭州了。
在與中國爭奪「世界工廠」地位的競爭中,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國可能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中國廣闊的內陸地區。
從2023年初開始,中國的很多工廠,特別是國央企開始往內陸地區搬。
如果我們能透過這次新三線建設,透過政策性產業轉移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把一批城市的中高端產業發展起來,實作均衡布局共同富裕,對全國人民都是好事。
想起來國慶前的段子:日本用了三十年才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我們只用了三天。
因為,我覺得中國經濟未來還有幾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國產化、新三線建設、新地產、數據要素。
搭建資產管理的招商營運服務體系,分享產業園、城市更新在產業策劃、招商營運、產業培育、產業投資的經驗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