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時政眼|四個維度!解讀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24-07-21新聞
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全會審議透過了一份舉世矚目的改革檔——【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細讀全會公報,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有一句話格外醒目:「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報中緊緊圍繞總目標而展開的「七個聚焦」,也將「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在首位,時間表和路線圖都十分清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從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到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再到如今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難看出,建立、完善、「高水平」,意味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系統完備和成熟定型。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在「高水平」。何謂「高水平」?怎樣才能實作「高水平」?【時政眼】從四個方面為你梳理解讀。
01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山東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校(院)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黃凱南對【時政眼】表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核心在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是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
作為一個發展轉型國家,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些領域的市場主體本身及保護制度還發育不全,需要鼓勵培育企業探索創新。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薛瀾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前的想法是引入競爭機制,引入多元市場主體,盡可能把市場機制用好用活,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基本是以此為重點。但近十年來發現,要想真正實作高品質的經濟發展,僅靠競爭機制和多元主體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支撐,如明晰並保護產權的法律法規等。這就需要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即使構建了合理的市場,保證市場公平競爭,也不一定就能夠保證所有社會資源都能夠得到合理配置。現實中有各種型別的市場失靈,比如公共產品無法有效提供、發生環境汙染等負面外部性問題給社會帶來損失、資訊不對稱、自然壟斷等都會使得市場配置資源無法最佳化。因此,需要政府透過公共政策手段去解決這些市場失靈。
過去幾年,人們一直在談論「有為政府」,但並沒有說清政府要在哪些領域「有為」,哪些領域不「有為」。本次全會對此解釋得很清晰: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黃凱南認為,全會強調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對市場有效和市場失靈、市場活力和市場秩序進行科學揭示和辯證認識,有助於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加快推動中國市場機制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和道路前進。
02
充分激發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活力
「高水平」還體現在充分激發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活力,確保國有和民營經濟公平競爭,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
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力量載體。全會再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這裏明確了兩點:一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當下的發展情況仍有差別,公有制經濟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也有很大的潛力,所以要繼續鞏固,做大做優,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環境還需要更好地營造,非公有制經濟還需要進一步鼓勵、支持與引導。二是強調了非歧視原則,提出各種所有制經濟要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對山東而言,要聚力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清理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隱性壁壘和準入門檻,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計畫建設長效機制,培育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孫愛軍說。
03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高水平」還體現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全會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首先,公報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這亮明了態度:我們還會繼續堅持對外開放,不會關閉國門。其次,就是在當前如此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我們應該如何開放?
其實,中國的開放有一個漸進過程,在早期,開放是以特殊優惠政策的驅動為主,這是政策型開放,而非制度型開放。當下,我們更需要後者。
這是為何?舉外資來說,人們期待國家出台強有力的政策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但這不單純是一個宏觀政策問題,即使有了政策,一些外資企業可能仍會在現實中感到被區別對待,缺乏安全感,這是政策執行出了問題,核心原因是缺乏開放的制度性保障。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對外開放不僅僅是一個「開門」的問題,而是從體制機制管理標準上主動對接國際通行經貿規制以及高標準規則,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不斷培育和鞏固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為更好參與和引領新貿易規則制定奠客製度基礎。
制度型開放是什麽樣子?青島自貿片區的例子可以一窺究竟。獲批近五年的時間,對標RCEP、CPTP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青島自貿片區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立「區關港」「區稅銀」等聯動創新機制,建立「市級統籌、上下協同、多方參與」的全鏈條制度創新工作體系,探索形成了300余項具有青島特色的創新舉措。這些集聚起一大批帶動性、引領性產業計畫,為高品質發展註入強勁動力。
04
宏觀經濟治理體制健全有效
宏觀經濟治理體制健全有效,同樣是「高水平」的重要體現。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指出,針對市場引起的宏觀經濟總量失衡,例如經濟過熱或需求收縮、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透過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和加強相關政策實施的體制機制。
這裏提到了一個很關鍵且過去幾年人們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政府要對市場進行調控時,沒有在宏觀層面充分協調,不同部門的政策就有可能互相沖突。針對這一現狀,本次全會特別強調應在國家宏觀戰略層面進行更加系統化的整體規劃,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以保證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把政策協調落到實處。
著眼當前經濟形勢,更能理解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必要性。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避免「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提升宏觀調控水平,既有助於精準傳遞政策資訊,穩定和改善社會預期,又有助於各類政策舉措落地顯效,形成政策合力,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於新悅 李振 趙洪傑)